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软件控制软件市场正文

两化融合促进区域经济转型

2012-06-19 14:33来源:中国电子报关键词:两化融合信息化信息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08年成立以来,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国各地立足本地实际,根据自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

推动结构调整 加快转型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两化融合的作用日益显现,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工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持续探索和实践,目前南京支柱产业总量能级已得到大幅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催生和壮大,初步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对全市工业体系的再造,形成较为完善的以电子信息、石化、钢铁和汽车等4大支柱产业和现代通信、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风电光伏装备、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促进了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调净的步伐。

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的推广应用,带动了上海工业由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促进了产业协同和可持续发展。

广东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工业整体竞争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其工业体系已从过去的“广东粮、珠江水、粤家电、岭南衣”演进到以高端电子信息以及大汽车、大石化、大钢铁、大船舶、大航空、大铁路、大装备为特征的“陆、海、空”全面发展的工业产业体系。两化融合对广东省构造现代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山作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坚持围绕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建材、能源5大主导产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研发设计、工艺流程优化、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按照由点(企业)到线(产业),由线到面(县市区)的方式,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资源对接、调度协调、宣传推介、考核评比等手段扎实推进了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深度渗透融合,对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业安全生产,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全市制造业企业能耗比 2005年降低25.2%,比原目标多降低了5.2%。工矿企业事故率下降了17.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29%,远低于1.037的控制指标。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工业结构调整也初显成效。一方面,工业总量迅猛增长,引领发展作用增强。2011年,全市工业销售产值10300亿元,年均增长24%,迈入全国“万亿俱乐部”行列;工业增加值3700亿元,年均增长21%,比全国、西部分别高出7个、3个百分点,比全市经济增速高6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3%提高到47%。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两化融合战略,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已发展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通过两化融合战略的实施,重庆市工业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

依托平台建设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作为两化融合的主体,两化融合在企业层面取得的成果十分明显。一方面,以两化融合试验区为代表,各地将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通过平台建设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区域企业整体竞争力。

青岛着力搭建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借助大企业集团电子商务应用形成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推进重点行业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通过电子商务整合资源的新型供销模式。

唐山着力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在唐山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引进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基础功能层、行业功能层、个性需求层架构搭建唐山平台,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宽到边、深到底”的专业化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广大中小微企业信息化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和人才门槛。通过实施“百家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诊断行动”,了解企业差异化需求,提供规范的信息化改造建设方案,有效解决了企业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另一方面,各试验区把支持建设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两化融合重点工程项目作为重要抓手,通过试点示范,发掘和培育了一批两化融合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彰显,提升了行业整体竞争力。

珠三角地区开展4个100示范项目评审,在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示范4个类别各评选出100家示范项目、200多家企业,涵盖了所有工业领域行业。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等环节广泛深入和综合集成应用,推进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

内蒙古呼包鄂地区扎实推进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工程,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70%以上,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骨干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 (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70%以上;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中有70%以上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ERP)等重要管理信息系统,普遍从信息技术的推广向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方向发展。

沈阳在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全力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一批骨干核心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沈阳机床利用信息化综合平台,不断拓展核心技术的价值链,将非增值业务实现外包,集中资源提升核心产品附加值,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跻身世界第一;三一重装不断创新和深化信息化应用,向科学决策、商务智能等领域突破,企业净利润率高达20%以上;沈飞、黎明、北方重工等企业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综合集成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正朝着服务型制造的方向不断迈进。

重庆对近3年来开展了一定规模信息化建设的460家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企业新产品开发个数、新产品贡献率、产品质量、生产能力、管理效率等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开发、制造和管理成本均有下降。其中20家重点调查企业的年均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较之5年前系统未实施信息化时分别增长1.2倍和1倍。重庆华洋电器有限公司2001年销售收入不到6000万元,利税总额378万元,在人员规模未增加,只增加了几台数控设备的情况下,通过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到2011年销售收入增长为20亿元,利税总额增长为9951万元,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均翻倍增长,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构建现代体系 实现绿色发展

两化融合促进了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南京以软件业务收入1013亿元为核心的涉软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900亿元,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和第一主导产业。广州市服务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达6557.45亿元,同比增长13.6%。

2010年,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带动广东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033亿元,同比增长20.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 45%。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1.2%和19.9%,均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青岛基于产业集群的两化融合,促进IT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涵盖信息家电、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移动基站、网络产品、汽车电子产品、雷达和卫星导航系统等诸多品种,并在数字电视、移动通讯、网络家电、智能交通、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和信息安全等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方面获得新突破。

两化融合在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等领域实现应用突破,推动了绿色发展,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上海焦化采用综合自动化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装置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两年内甲醇产量由33.5万吨提高到49.1万吨。上海氯碱2009年启动21项节能减排信息化项目,通过对聚氯乙烯生产采取裂解炉余热资源回收、为电机增加变频控制等技改措施降低了产品单耗。唐山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全市制造业企业能耗比2005年降低25.2%,比原目标多降低了 5.2%。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两化融合查看更多>信息化查看更多>信息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