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争鸣:风电弃风 症结何在?

2012-07-04 10:07来源:中国环境网关键词:风电弃风风电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甲方观点

造成风电弃风的根本性原因是现有政策目标设置单一,设计不完备,忽视了电网整合风电技术和储能技术等的投资和研发,造成了风电装机与网线建设不协调。促进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重新检视和完善风电鼓励政策。

政策缺陷是根本原因

◆于洋(新浪微博帐号:Stanford于洋)

笔者认为,弃风这一现象是在技术瓶颈和现行政策约束下,风电利用成本高昂,无法在发电市场中和传统能源竞争所致。这既和风电的特殊性质有关,又和电网整合风电技术发展迟滞、落后于风电发电技术的进步和装机容量的扩充有关。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过去十年,国际和国内的风电政策目标单一、设计不尽完善,导致风电投资市场的政策性繁荣,但电网消纳风电的能力却没有同步发展。

首先,风电具有不稳定和不可控两大特性,这与传统的发电能源,如火电、水电等截然不同。风电入网将显著增大发电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以美国加州为例,只供应加州全部用电5%左右的风电,在半小时内可能陡升800兆瓦或骤降600兆瓦。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风电的波动给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很大威胁。即便电网勉强消纳这些波动频繁而波幅巨大的风电,其整合成本也非常高昂。这些整合成本最终或被转嫁给消费者,或通过财政拨付由纳税人埋单。而且,随着风电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风电波动对电网稳定性造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弃电现象才会在风电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出现。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会拒绝波动频繁而波幅过大的风电入网,以免影响电力稳定供给。

风电的另一个特性是夜间风能较大而白天风能较小,这和电力消费的峰谷并不一致。在夜间用电量需求小的时候,风电反而大。而每天清晨,当电力需求快速攀升时,风能却处于持续消退中。为满足清早的用电需求,电网必须使用传统能源机组。但是这些传统能源机组启动时间长,调整负荷速度慢,因此大部分必须在夜间保持发电状态。在储能技术极不成熟的现状下,这些处于待命状态的传统发电机组进一步压缩了风电的利用空间。

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降低风电的使用成本。然而长期以来,在风电鼓励政策的设计中,常错误地把风电的使用成本等同于风电的发电成本,忽视了风电入网带来的整合成本。同时,也错误地把扩大风电的市场份额等同于扩充风电的装机容量。因此,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现有风电鼓励政策都着眼于降低风电的发电成本和扩大风电装机容量。诚然,这些政策对有效降低风电发电成本起到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然而,风电入网和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降低发电成本对风电入网的推动效果是有限的。当风电发电成本不断下降、装机容量不断扩张,但电网风电整合技术和储能技术却裹足不前时,弃风现象必然发生。

与此同时,现行政策只鼓励风电装机,却缺乏配套机制鼓励连结风电的输电线网建设。由于风电场往往远离电力传输枢纽和电力消费中心,相关线网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如果没有政策扶持,电网企业投资建设连结风电线网的动力是不足的。此外,装机补贴的设计也流于粗放,缺乏机制引导投资者进行风电场选址,造成一些风电厂选址差、风电质量低。这种政策上的不均衡和不完善,使部分地区电网造价昂贵而风电入网效益不彰,导致电网建设与风电装机步伐不协调,这也是造成弃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造成弃风的根本性原因是现有政策目标设置单一,设计不完备,忽视了电网整合风电技术和储能技术等的投资和研发,造成了风电装机与网线建设不协调。

要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重新检视和完善风电鼓励政策。首先要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正确引导风电投资者的选址和生产决策。国家能源局今年出台的《关于规范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已经着手处理这方面问题。其次,应系统性地设计相关政策,鼓励用于风电整合的各种技术研发和应用。这些技术包括风电入网后电网的调度管理技术、储能技术以及多种清洁能源打捆整合技术等。同时,应出台政策鼓励新建扩建连接风电输电线网,协调电网建设和风电装机的步伐。

总之,弃电是风电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政策调整的信号。而当前正是风电产业从粗放扩张到精细发展的转折期,完善相关政策引导风电从政策依赖型转向自我发展型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美国斯坦福大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