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救赎记

2012-09-06 09:54来源:时代周报关键词:神华呼伦贝尔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生态的救赎

呼伦贝尔草原这块“北国碧玉”的退化趋势始终未停止。呼伦贝尔市草原监督管理局局长朱立博在2007年的一篇研究文章中提出:据内蒙古第四次普查数据,全市近20年牧区天然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简称“三化”)草原面积达362.79万公顷,占现有草原面积的53.6%,“三化”年均增加值10.90万公顷。全市草原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草原面积减少了134.73万公顷。

十一五期间,呼伦贝尔市针对性地实施“天保工程”,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9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1.25%。全面实施草原沙区治理工程,累计投入治沙专项资金3.1亿元,治理面积达到210万亩。五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7.37亿元。推进“退耕、退牧、退伐、退小”四大工程,农区完成退耕542.6万亩,牧区年均禁牧575万亩、休牧4480万亩,关停小煤矿31个、小火电厂8家、小水泥厂3家。

呼伦贝尔市草原工作站站长朝克图告诉记者:“因为采取各种各样的综合措施,现在退化速度比以前放慢了,如果以前年退化速度是2%,现在可能是1%或不到1%。”

在国务院2010年底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了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中的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为防风固沙型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行禁牧休牧,推行舍饲圈养,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载畜量。加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力度,恢复草原植被。加强对内陆河流的规划和管理,保护沙区湿地,禁止发展高耗水工业。对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暴频发区实行封禁管理。

在十二五规划里,呼伦贝尔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努力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管,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加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未达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和管网覆盖率。实施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工程,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要求。

积极改善城市空气与环境质量。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继续加强煤电、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相关行业和供热锅炉排放控制,淘汰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火电机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要求,旗市区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天数达到350天。

今年7月份,亦有媒体报道,内蒙古将出台地方性法规限制高耗水项目,严禁违规抽采地下水。化工等高耗水产业要加快建设替代水源工程,限期转换出所用地下水,尤其是大型煤化工、氯碱等行业如使用地下水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报道里提到,“近年来,内蒙古新上了一大批煤化工、氯碱化工项目,投资巨大,耗水量也惊人。据测算,生产1吨煤化工产品,平均耗水量超过10吨,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甚至超过30吨,同时氯碱化工单位产品耗水量也偏大。自治区政府认为,高耗水化工项目的建设运行对于内蒙古地下水和草原植被的破坏形势严峻,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禁止。”

谁破坏,谁治理

今年初,内蒙古颁布《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取代了2000年开始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养护费征收管理办法》,新办法规定,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权属明确的草原上进行工程建设和矿藏开采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在草原上进行勘探、钻井、修筑地上地下工程、采土、采砂、采石、开采矿产资源等,须按规定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草原植被恢复费的使用按照“取之于草、用之于草、统筹使用”的原则,由自治区、盟市、旗县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比例用于草原保护和植被恢复。自治区统筹使用20%、盟市使用10%、旗县使用70%。草原植被恢复费专项用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草原植被恢复、保护和管理。使用范围包括:草原植被恢复、退化沙化草原改良和治理、人工草地建设、草原调查规划、草原生态监测、草原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和管护等支出。

对于历史遗留的采矿造成的草地沉陷,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表示:“当时早期有收草地资源税,本来应该用那个钱来恢复它。煤窑走了,没人管了,这是不把国家资源当资源、草地资源不当资源,这是非常落后的思维。现在只能由政府来治理,政府抽了工商税,得补回来。”

十二五期间,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环境治理将成为一个重点。实施《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做到矿山开发与治理同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扎赉诺尔、宝日希勒、大雁煤炭采区的塌陷治理,积极开展沙金过采区及废弃地的综合整治。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矿山开发植被恢复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矿区与旅游景区的环保执法和监管。

作为呼伦贝尔草原最大的煤矿企业之一,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宝”)2011年煤炭产销量与2006年相比提高了4.5倍,今年仅上半年煤炭产销就突破1600万吨,提前15天实现“双过半”目标。

该公司在其网站上称,几年来,神宝在快速发展、实现由井工矿向露天矿转型的同时,先后累计投入资金一亿多元,用于环保建设。十二五时期,神宝提出“打造绿色生态矿山,把露天矿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绿色生态露天煤矿”的目标,并制定了《绿色生态示范矿总体规划》。

按照《绿色生态示范矿总体规划》,神宝将投资1.5亿元,从2012年到2015年,利用3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对露天矿排土场进行植树种草,复垦绿化,恢复植被,把神宝露天矿打造成为高寒草原采矿-生态修复-复垦绿化-工业观光一体化的、一流的、具有草原特色的绿色工业示范,使神宝能源公司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美丽与发展双赢

《呼伦贝尔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总体规划(2009—2015)》中提到,从整体上看,呼伦贝尔市具备成为自治区经济增长极的条件,同时又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不顾生态条件的约束,项目建设“遍地开花”,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根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呼伦贝尔市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对国土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区分生态、生产、生活区域,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明晰、要素组合集聚、布局合理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业化和城镇化和农牧林业发展格局。

像其他生态地区一样,多年来,呼伦贝尔也在摸索一条美丽与发展双赢的道路。

呼伦贝尔强调的是“以不足1%的节点,释放99%以上的生态效益”,立足于“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通过极小部分国土空间的开发创造绝大部分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土空间的保护,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朝克图表示,从今年开始,呼伦贝尔在治理草原上亦加大了投入。“搞工业这是有必要的,不搞工业,哪来的财政收入。开矿只是小面积,所以影响不大,以小面积的开矿,增加财政收入,开发一部分,保护了大面积。财税收入高了,地方政府可以把钱返还到草原上,返还到牧民身上,帮助牧民搞建设,保护草原,促进发展。发展和美丽不矛盾。”

“根据不同工业的不同性质,影响有很大区别,采矿的影响最大。高新行业、电子行业没多大影响。工矿企业主要影响在于破坏草地草皮、破坏植被。开煤矿消耗很多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任继周说,“工矿不是一点都不能发展,但是要根据生态保护的原则,适度地发展,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定出生态补救的办法,比如草原地面上破坏了,有多少面积是暂时变坏了的,什么时候恢复、如何恢复。矿区的草原恢复工作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很值得研究。不能任意开发。应该学习新西兰,生态保护得很好,同时也没受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