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市场正文

政产学研搭建煤炭新平台 协同推动煤炭科研攻关

2012-09-19 09:05来源:中国能源报 武晓娟关键词:煤炭煤炭行业煤炭工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9月9日下午,“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 在北京江苏大厦举行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付建华出席会议并共同为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在前期培育基础上,该中心工作向前迈出实质性一步。据悉,协同创新中心由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协同科研院所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并协同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山西大同煤矿集团、河北冀中能源集团4家企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华北科技学院8所煤矿行业高校,集成优势资源。

政产学研新模式搭建新平台

据悉,2007年9月,煤炭行业成立首个产学研联盟,由6家单位成立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8年,“煤炭高效开发产学研联盟”成立,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创新发展。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协同创新”重要思想。之后,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及相关配套文件。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在会议上指出,协同创新中心以煤炭高校的技术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参与,通过确立协同创新方向,组建协同创新体,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成为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支撑国家的创新发展。

据了解,协同创新中心设立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担任理事长,负责战略咨询及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负责对项目立项、人员评聘、成果评估等学术事项进行审议;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乔建永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决策管理。

该中心分别设立煤炭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两个创新平台,核心任务是攻克我国煤炭行业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刘炯天担任两个创新平台主任。

与以往松散的产学研联盟相比,该中心实现了科研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及考核评价四大创新:瞄准我国煤炭行业的重大需求,围绕传统技术提升,主要攻克煤炭资源勘探、深井建设与开采、煤矿灾害治理、煤炭绿色加工、矿山生态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围绕煤炭未来战略需求,主要攻克煤矿无人化开采、煤炭地下气化、感知矿山、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每年以“2+2”形式选拔培养本科生120人、硕士生120人、博士生60人至120人,将他们培养成适应现代煤矿管理的卓越采矿工程师。打破单位界限,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研究人员,主要设置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学术骨干、辅助人员四类岗位。在考核上实施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期满考核优秀者,自然续聘,且下一聘期年薪上浮20%;期满考核合格者,自然续聘;期满考核不合格者,自动解聘。

各理事单位积极配合

彭苏萍院士在会上强调,协同创新中心强强联合、人才荟萃,有大家的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无论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他表示,我国作为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能为世界煤炭工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队伍,是这个平台所有参与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和承担的历史使命。

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神华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玉卓说,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对神华集团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表示,神华集团对煤炭高效安全开发方面的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动力,协同创新中心能够为煤炭高效安全开发方面开辟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创新前景。他建议中心要紧扣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创新出一套高效合作模式,形成独有的技术优势。

学校科研机构需要市场,企业需要科研的力量,协同创新中心将使校企融合更紧密。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安,冀中能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社平,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金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于斌等企业负责人在讲话中表示,作为理事单位,将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全面保障。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明确共同的方向,着力攻克制约煤矿、煤炭建设、开采安全等方面的共性难题。还将全面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推动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协同创新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创新能力,共同把协同创新中心建成煤炭行业的学术高地、研发基地和转化阵地。

各高校负责人在讲话中表示,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对原来的煤炭高校、煤炭行业来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方面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今后又多了一个务实做事的平台,作为参与单位,会按照中心要求,扎扎实实履行义务。

为技术攻关和人才培育创造条件

葛世荣在会议上表示,这个工程的重点是推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结合,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的结合。他指出,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机制的突破主要在三个方面:建立一个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校的卓越采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行业所要求的;探索一种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企业是课题的提出者、参与者,行业是研究项目的确定者,通过学术委员会在全球招聘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骨干研究员和其他研究员,组成围绕项目方向的研究团队,集中力量进行攻关;除了少数管理人员,无固定人员,全部采取合同聘任制,这对高等学校来讲,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退出机制的人事聘任制度。

“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拓展了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不仅搭建了大专院校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重大科技攻关的合作平台,而且提供了煤炭科技一流人才、一流资源竞相集聚的载体,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煤炭科技创新的体系,完善了创新机制;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必将成为提升煤炭工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强力引擎,进一步推动我国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制进程,进一步提高煤炭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促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王显政表示。

王显政强调,中心既要从煤炭经济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确定重点攻关课题,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在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同时,为调整煤炭结构、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持。

付建华在分析了我国煤炭生产安全情况后指出,需要依靠核心生产技术进步,依靠管理装备培训进步,进一步提升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意义重大,希望中心在煤矿重大问题的攻关、成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煤矿安全与生产保障能力的提高、为科技兴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查看更多>煤炭行业查看更多>煤炭工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