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电改谣言为何又复燃 究竟谁在惦记这块蛋糕?

2013-03-22 09:00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网电力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技术进步总会伴随风险。汽车发明之前,人类不必承担车祸的风险。然而,人类并没有因为惧怕风险而停止进步,而是通过种种技术手段,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我们发明了交通信号灯,发明了安全带、安全气囊等新技术,来保证行车的安全。同样,在电压的一次次升级过程中,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也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近十年来,全球共发生了34次大停电事故,这些国家都没有特高压。我们国家不仅实现了50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更加难得的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单线连接两大电网近4年,同样安全无事故。

但到如今,两大电网的连接重担仍然仅让一条线路承担,而后续工程迟迟不能上马。我们的国家,需要多一些特高压般“坚强的脊梁”,少一些背后指指戳戳的“暗箭冷枪”。

199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中说“中国幅员辽阔……由于电力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的不均匀,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特高压输电的研究开发亦将会提上日程。”20年前的电力科学家们就已经隐约看到了特高压在中国的前景。20年后的我们岂能再去“开倒车”?

为什么偏偏“特高压”会在中国引发这么大争论,而之前的那些电压等级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或许是因为特高压之前的各类电压等级,都是在欧美国家试验成功并应用成熟之后才传入中国的。例如全球第一条110千伏线路领先中国35年,220千伏线路领先31年,500千伏线路也早于中国20多年。而在特高压方面,中国比世界同行们领先了一步,反而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让敢于创新、不甘落后的国人充满了信心。面向未来,自主创新舍我其谁?

电力市场的“进化论”

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是市场化。但到底什么是“电力市场”?实际上,电网就是电力市场的具体载体。这张物理形态的电网,是电力传输和交易的网络空间,是电力市场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电网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电力市场范围的大小。

如今,一说起电力体制改革,“拆分”二字就会跃入眼帘。网厂分开、输配分开、区域分开,“拆分”似乎成了“改革”的代名词。但改革是不是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电力体制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是由生产力电力技术决定的。依靠电力技术推动改革,以改革适应技术的发展,这才是电力体制“进化”的基本规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电力体制改革的路径。主要原因是当时电力出现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87年,全国的用电需求是2.6亿千瓦,而装机容量仅有1亿千瓦,缺口之大难以想象。缺电的实质是缺少电力投资,所以这一时期的电力改革,基本都是围绕着如何吸引和扩大投资进行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电网查看更多>电力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