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电改谣言为何又复燃 究竟谁在惦记这块蛋糕?

2013-03-22 09:00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网电力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电力体制改革十年来,有人认为成绩卓著,有人则公开撰文称之为“彻底失败”。对于电力发展,有人认为经历了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电力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国际上也开疆拓土,有了一席之地;而有人则认为特高压等技术创新只是为了垄断而已。至于国际化,有人认为国内还有无电地区你不管,却跑去国外给人家建电网

其他各类议题,如垄断、监管、阶梯电价,凡此种种,无不针锋相对,使听者深觉“乱花渐欲迷人眼”,直想拨开浅草以窥“马蹄”。

“不知道过去就无法理解现在”,与其在无休止的争吵中消神耗力,倒不如回头看一看历史的轨迹,以史为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或许更容易明白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要不要全国联网

印度大停电发生之后,正式的事故分析报告尚未出炉,已经有人断言,大停电的原因在于印度是全国交流联网,从而使局部故障扩散到全网。而我国在建的“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是在“步印度的后尘”。近年来对特高压的争论很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经过各种缜密的推理,都可导向对特高压的批判。但批判之后,我们还得面对以下问题:中国要不要全国联网?联网该怎么联?用直流还是交流?用什么电压等级联?

回答以上问题,不妨先回顾电网的起源。电网出现之初,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要把电厂发出来的电送到稍远的用户那里去。

有电之初,人类用的都是直流电,一台直流发电机带着自家几个照明电灯,自发自用,颇似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因此也没有“电网”的概念。当时,直流发电机价格昂贵,电力是十足的“奢侈品”,只有像摩根这样的大亨家里才能用得起。但是,社会用电需求的迅速增长,迫切要求电力“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公共电厂开始出现,电网系统也随之产生。

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珍珠街创办了世界上第二个公用火电厂,用直流对外送电,建起了纽约市区的电灯照明系统,成为现代电网的雏形。这个时期的电网,基本是围绕电厂形成的一个个孤立运行的小系统。

人们慢慢发现,单一电源的供电模式不安全,因为一旦电厂停运,所有用户都会停电。于是便开始考虑把其他孤立系统的电厂也纳入到自己的电网里来,实现电源共享。这样就有了把小电网做大的需求。

但是,爱迪生的直流电力系统只能在半英里范围内有效供电,稍远点的客户,则无法获得电力供应。而如果用直流线路构建互联电网,就必须密集建设电厂,这对电力公司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成本负担。直流电力系统遭遇发展瓶颈,人们开始寻找可以组网的其他技术形式。交流电就在这时获得了发展机遇。

1883年,美国“电工天才”特斯拉发明了交流发电机。1886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又设计出了成熟的交流变压器。这种一度被称为“二次发电机”的神奇机器,可以将经过一段距离后降落的电压升高,从而把电送到更远的地方。相对于直流电,交流电系统不仅减少了投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灵活地接纳更多电源,满足了构建网络的需求。于是,最初的互联电网就以交流电为主要技术形式出现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电网查看更多>电力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