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国际正文

畸形植物是日本核泄漏惹的祸?

2013-07-26 13:10来源:果壳网关键词:核辐射核电站日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对于向日葵来说,其花盘实际上是一个头状花序,组成花盘的主体是无数小型的管状花。那么,在花盘发育过程中受到外界刺激,花盘中一些花原基重新发育成花盘,就会成为流言中所出现的模样。事实上,这种变化还能出现在位于边缘的缘花上,让向日葵变成一圈小太阳围成的模样。此外,花盘在受到害虫啃食及真菌侵染等病害时,还会发生扭曲、偏转,使得花盘不再呈现圆形。

各种变异的向日葵花盘。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病害都能造成果实和花的畸形。而核辐射仅仅是造成变异的一个方面。事实上,造成基因变异的主要方式,是由紫外线及天然射线造成的DNA损伤。而放射性核素的造成的变异,除非是在人为的诱变试验场及核素极大量沾染区,否则和前者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因此看到畸形的果实和果实就联想为“受到了核泄露的辐射”,多少有些杯弓蛇影。

变异并非魔鬼

“变异”这个词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事实上,在任何一本中学生物课本上,都能找到变异的定义。不过对于“变异”理解的另一个来源,估计是众多描述“变异生物”恐怖外观和奇异能力的影视作品和电子游戏。因为辐射变异而变的巨大的怪兽“哥斯拉”横扫纽约的场景则更是深刻的停留在观众的心目之中。而“变异”一词,在大众的心目中逐渐成为了怪物或疾病产生根源的代名词。

新闻中的最后一句“而一旦整个生物链中真的出现变异的DNA,全人类都将是受灾者”正是戴着这种对变异的有色眼镜去写的。不过,这句话并非该文作者原创,其来源是中国青年报12年3月的一篇讲述福岛核电站泄漏导致海洋被污染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更是加入了“躲到南极也没用”这样夸张的描述。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报道中被描述为“因核辐射变异的海鲶鱼”,实际上只是一条普通的日本笠鳚(Chirolophis japonicus)而已,和核辐射变异没有丝毫关系。

事实上,人们完全不必担心“变异DNA”的出现使得人类受灾。事实上正好相反,人类社会甚至人类自身,恰好是“变异DNA”的受益者。如同上文所说,变异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现象。自古以来,农作物、禽畜的选育,正是对自发变异个体进行一代代的筛选,才使得我们现在拥有了类别繁多用途各异的农作物和禽畜品种。在现代农业中,我们还需要借助各种射线辐照和离子轰击等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等的突变率,造成具有变异表型的株系,来进一步挖掘优良性状,从而培育新的品种。因此,从这一应用角度来说,造成变异实际上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技术手段。

日本辐照育种研究所的γ射线诱变田。位于圆心中间的是钴-60辐射源。设计成圆形可以依靠距离远近比较辐射强度造成的影响。

通常,DNA水平上的变异并不造成生物体出现表型的变化,而是隐藏在动植物的基因组中,随着种群的变动而改变着其分布的频率。即使是出现表型,大多也是对生物体无益的。而另一些时候,一些关键基因的突变,会使得生物体及其后代恰好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因而在环境的选择压下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而演化,正是靠着变异提供的最基本素材,一步一步深刻的改变着地球生物圈的面貌。可以说,没有变异,就没有我们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