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发电信息化评论正文

简论我国大数据国家战略:数据治国与数据强国

2013-08-01 10:31来源:新闻爱好者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物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的社会转型呈现多元复合特征。这种多元复合转型表现为八个方面: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从立体、科层社会向扁平、网络社会的转型,从产业追随向产业创新的转型,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从生存文化向发展文化的转型。这八个方面的转型互为前提,交互渗透,交织难解。在社会多元复合转型的关键时期,任何政策和体系都应具有系统集成、顶层设计的特点,旧制度已不能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和矛盾已经开始凸显,如收入差距拉大、环境不断恶化等,必将成为社会转型中的障碍,探寻新的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人的需求是丰富多彩的。21世纪以来,在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快速流动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进入了协同发展的轨道。如何利用大数据的力量有效激发技术创新和文化进步,不仅要改革创新,还要外拓,所以打破社会僵滞状态尤为重要。

创新是中国发展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词。简单依靠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已然无法适应信息高度个性化的时代要求了。在大数据时代,创新的力量正在向普通大众流动。

以英美为代表的大数据国家里,相继推出了新的执政纲领,就是要把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地方,从地方下放到社区,从政治家下放到大众,让大众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而建立一个“更大、更强、更好”的社会。应该说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是符合大数据特征的,信息的流动,层级的减少,使得个体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网状社会。

网状社会的最大特点是适应了个体创新能力的组织要求,从一个点可以辐射到整个网络,既繁荣了创新,又降低了创新成本。

打破“马赛克化”,还可以改变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数据意识单薄的现象。虽然中国在信息化和数据化方面落后于欧美,但是中国的网络发展速度却是世界第一。我们拥有了数据流通的渠道,缺少的是采集数据的意识。

数目字管理的基础是实事求是,未来中国的持续进步,依赖于实现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确管理体系。

我国大数据产业:尚属雏形

2012年中国大数据的产值达到120亿美元。随着从事数据的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增多,今后国内数据采集成本也会降低。比如,基因数据库分析的相关数据,5年前100万美元才可以买到,现在只要1000美元就足够了。

整体来看,如果说美国宣称自己尚处于大数据开发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中国的大数据则处于雏形阶段。目前来说,我国的大数据开发以及应用还仅仅局限在商业领域中,尤其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为首的互联网公司为代表。他们可以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数据优势进行自主开发。

制造业的代表海尔集团这两年也在强调大数据的应用,快速响应客户,感知客户需求。

一些产业在大数据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尤其是零售行业,通过RFID、供应链、会员卡上的海量数据,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商场更好地运营和盈利。

从概念的层面讲,中国的商业领域里都对大数据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但是从他们对概念的描述以及自身模式的定位来看,也许连雏形都还算不上。

政府在数据开放和数据应用上比商业组织落后,需要迎头赶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数据查看更多>信息化查看更多>物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