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技术技术正文

探索海水提铀

2013-08-08 08:41来源:《能源》关键词:核燃料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前标准的海水提技术就由日本研发而来。这种技术,可以将吸附剂装入吸附柱中,把海水泵入吸附柱中,通过吸附剂和海水接触而吸附铀。

另一种方式,则是利用辫形塑料纤维编成的垫子,垫子中放入用于捕获铀原子的吸附剂。将垫子挂在轮船下部,由其拖着漂浮于海面,或者使垫子悬浮在水下100多米深处。当然,这些过程中,都要确保垫子中的吸附剂和海水有足够接触的面积。

待吸附剂吸纳了充足的铀化物后,需要将吸附柱或者垫子从海水中取出,用温酸溶液漂洗以获取铀,再经过一次次的富集,慢慢提高铀的浓度。

这是一个积少成多的缓慢过程,虽然吸附柱和垫子都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成本仍旧高于一般陆地上开发铀矿的成本。

我国对于海水提铀也有研究,且起步较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等单位在核工业部、国家海洋局资助和支持下,对海水中的铀提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遗憾的是,但由于进展缓慢,在往后的三四十年中,海水提铀却渐渐淡出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范畴,目前还在坚持关注和研究的人很少。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理事长张华祝曾希望能够组织核电人员继续开展对海水提铀的研究,但收到的反馈不甚理想,感兴趣的人也不多。

因为我国业界大多数人认为,解决未来铀资源问题,还在于对快堆技术的研究,一旦快堆技术有重大突破,将来铀资源将不存在问题。所以,业内对海水提铀的前景还没有强烈的意识。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的民间,反而有一些相关人士在跟踪和研究海水提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吴国忠,作为日本留学归来的化学家,就曾组织民间企业在做海水提铀的实验。但民间组织和个人,因缺乏专业的团队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阻碍了进展。

研究海水提铀的专家认为,海水提铀是目前最具挑战性,也是“回报”最高的核燃料资源研发项目。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巨大铀储量的海洋。根据专家估计,约45亿吨铀资源分布在全世界的海洋中。

2012年8月份,美国核电科学界更是传出消息称,从海水中提取铀,距离具有经济可行性更近了一步。

当年8月,美国费城举行了美国化学学会年度会议。根据此会议上公布的报告,科学家在海水提铀方面已取得不小的进步,目前的铀提取技术,已经能够将成本降低近一半,即提取1磅(约合0.45公斤)铀的成本从大约560美元降至300美元。

此外,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的罗宾-罗杰斯博士的一支研究小组正对海产品行业产生的废弃虾壳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研发出一种能够生物降解的垫子材料。

2013年最新消息称,华人化学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林文斌博士领导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新材料,称“金属有机骨架配位物”(MOF),能收集通常溶在海水中的含铀离子。实验室试验证实,这种材料吸附人造海水中潜在的核燃料的能力至少是传统纤维吸附剂的4倍。

据美国《MIT技术评论》编辑迈克-奥克特(Mike Orcutt)5月16日报道,这种新奇的材料能提供更好的方法提取溶解在海洋内巨量的铀资源,使海水提铀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非常规核燃料供应来源。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未停止研究海水提铀的步伐。更被核电科学家看重的是,从海水中提取铀在环保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由于传统的铀矿开采中,会产生具有污染的废水,对环境产生破坏性等不利影响,且对矿工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从海水中提取铀化物,则完成不存在这一问题。

杜铭海认为,美国最新的研究成果暗示了,从海水提取铀的成本已“低于”陆地开采铀成本的上限,使“一次通过”式燃料循环有经济竞争力。海水提铀的经济可行性还有待实验证实,但如果高度相信“海水铀经济”,它会成为燃料循环选择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