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设备与材料企业正文

三个“冷”造就中船重工海装风电逆势增长的奥秘

2013-09-05 10:25来源:新华网关键词:海装风电风电设备海上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买不来特许权,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海装风电公司总经理余绍清说,起步初期海装风电选择和欧洲联合研发成功2兆瓦风机。在消化、吸收、集成创新的基础上,2012年海装风电自主研制的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该风力发电机是目前同类机型中“风头直径最大、机头重量最轻、发电量最高”的机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结束了此前我国主要依赖引进技术的历史。

安心做研发,海装风电坐了很多“冷板凳”。风电市场一度火爆,一些企业买图纸就开始生产,一投产就获得巨额利润。

“做风电,如果一个新机型推向市场,要先经过样机设计,根据样机暴露出的问题改进;再小批量生产;发现问题后继续改进工艺;接着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测试,验证是否达到整个设计的技术要求;最后大批量生产。”余绍清说,“欧洲一个成熟的风机走过这个过程,大概需要4到5年。我们也一步一步,同样把这个过程走完,没有走捷径。”

为了这个过程,海装风电丢掉很多订单。“我们一定要遵循装备工程研制规律,如果没有达不到要求的品质,我们宁可不做。”杨本新说。

“冷发展”

牺牲了发展速度,失去了市场份额,但海装风电发现,质量和业内的口碑逐渐上升。

在国家海上风电示范基地,8家风电设备制造商的产品中,海装风电的2台“参赛”机组的发电量,一台排第一、一台排第三。

“做风电是长跑不是短跑。”余绍清说,高峰时期全国有80多家风电设备生产商,如今大浪淘沙,仅剩20家左右,海装风电更需要“冷发展”。

据介绍,目前我国在陆上风电进一步拓展的同时,海上风电也迅速崛起。我国可以开发的海上风电资源是陆上风电资源的三倍。

“海上风电对风机的抗腐蚀性等要求更高,而中船重工正是海洋装备方面的专家。”杨本新说,中船重工现有28个研究所、48个制造企业,技术和产业链分布海洋工程装备各个方面。科技部把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设在海装。下一步,中船重工将着力对海上大功率风机进行科技攻关。

“此前陆上风电技术基本上由国外公司控制。目前全世界海上风电都处于起步阶段,海装风电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在研发的同时,更希望以此为契机把中国装备带向国际市场。”杨本新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装风电查看更多>风电设备查看更多>海上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