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我国能源装备产品国际化“赶考”路有多远?

2013-09-23 15:00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关键词:天然气页岩气能源装备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家能源局披露,国内87%的大中型钻机、90%的修井机实现自主制造;炼油装置主要生产工艺和设备已国产化,按投资计算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工程的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国产电驱压缩机组已经在西气东输三线初步实现批量应用……

雄鹰的翅膀硬了,必然要寻找更广阔的空间。中国能源装备企业国际化“赶考”成为必然。2005年到2011年,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交货值从51.8亿元攀升至222.77亿元,每年55%的增长率成为中国能源装备深入国际市场的一个注脚。

海外发展遭遇“傲慢与偏见”

迈上国际化大道,国内很多能源装备企业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各种挑战也纷至沓来。

在孙伟杰看来,很多挑战是由于对“中国制造”有偏见造成的。在国际市场招标中,即使中国能源装备产品并不比竞争产品差,但在最后也常被当做“最低分”舍弃。

杰瑞集团在北美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并开始向美国、加拿大市场提供页岩气作业装备。恐慌的竞争对手——美国老牌企业采用各种手段设置障碍阻止杰瑞集团参加展会。而在俄罗斯,杰瑞的一个客户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尚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一度拒绝接受追加订购。对于我国能源装备企业来说,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更为琐碎和棘手。

“很多能源装备企业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问题,甚至为此元气大伤。”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孙健指出。随着中国企业加大技术引进吸收力度,知识产权问题增多,很多企业常因为这方面工作不细致而在海外被“剃羊毛”,损失惨重。

产品标准问题,也成为中国能源装备产品走出去的绊脚石。有专家指出,中国很多产品竞争力很强,但没有研究市场认可哪种标准,是否认可中国标准,有的企业甚至没把标准翻译成当地语言。另一方面,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较少,推广中国标准的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在遭遇“傲慢与偏见”的同时,不可否认,中国能源装备企业也有“硬伤”。专利数量直观反映一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43.2万项,但发明专利申请量仅占国内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35.6%。与此相对应的是,2011年国外企业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到国外企业在华专利申请总量的96.2%。中国装备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不容忽视。此外,一些能源装备企业还没有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的转变,缺乏完善的海外营销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等,也限制了企业发展。

如何破解成长性烦恼

借助大型能源工程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东风,中国能源装备企业国产化进程走在了其他装备企业前面,因此也承担着为其他装备企业国际化“赶考”探索经验的重担。

此次全球化发展论坛,就是为国际化“赶考”支招。其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首要方案选择。虽然很多能源装备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整体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还存在很多不足。

张国宝认为,创新发展关系企业生存。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成为创新应有之义。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天然气开发处处长韩保军指出,企业必须苦练内功,专业化发展,只有打造高精尖产品才有出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天然气查看更多>页岩气查看更多>能源装备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