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技术评论正文

“大腕”眼中的核电“阿喀琉斯之踵”

2013-09-25 07:45来源:《中国科学报》关键词:核电开发杜祥琬核能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本等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核电开发上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要确保核反应堆的地点不应该是灾害易发的地方,这是全球性的问题。

尽管核能利用有潜在的风险,但作为清洁能源,核裂变和核聚变能源仍然是一个非常蓬勃的发展方向。

9月上旬,诺奖北京论坛开讲第2天,包括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在内的6名国内外顶级科学家畅谈“新材料与新能源”,而核能作为绿色能源的一种,成为几位科学家频频提及的词眼,核能利用与核安全也成了大家避不开的话题。

“现在核能利用在科技上面临的挑战就是安全性。现在是第四代核电厂,我想一代会比一代安全。”在近日举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首都科学讲堂”上,非洲科学院院长、世界科学院首任执行主任穆罕默德-哈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他还表示,核风险是一个持续性的挑战,要确保从科学的角度避免核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我国应用物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则同样指出,发展核能要特别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核灾害犹如荷马史诗中英雄阿喀琉斯的脚踵“死穴”,一旦被触发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确保核能安全成为“大腕”们眼中的头等大事。

核能利用的安全问题

哈桑在“能源与发展中国家——挑战和机遇”的主题演讲中,多次提及核能。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将会需要大量的能源,以应对未来科技方面的发展。然而在能源消费的配比中,来自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的石化能源仍约占86%,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分别仅约占6%、8%。

“石化能源占比越大,越会影响气侯。”哈桑指出,在清洁能源的使用上,可再生能源占的比重仍然非常小,而核能作为重要的部分,仍面临着安全上的威胁。

哈桑认为,直至今天,核泄露问题仍不容忽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现如今仍然在影响日本的环境,也在污染着日本周边的海域。”

目前人类发展的核能为核裂变能,它不是受控核能。在核裂变发展的几十年历程中,曾发生过美国三里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三次大的核安全事故。

杜祥琬曾撰文指出:尽管因核电事故死亡的人数远少于煤炭的矿难事故和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但由于核事故具有一定的后效性和扩散性,每一次事故都增加了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甚至使人谈核色变。

哈桑认为,除了技术上保障核反应堆的安全之外,还要保障核电站的安全。

“福岛核电站本应该非常安全,但它遇到强地震和海啸。”他说,“日本等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核电开发上面临的风险更大,我们要确保核反应堆的地点,不应该是灾害易发的地方,这是全球性的问题。”

第三种态度和第四代核电站

杜祥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福岛核泄漏事故后,国际上对核能的发展利用分化成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停止发展核能,比如德国。”杜祥琬说,在日本核灾之后,德国政府顺从民众呼声,很快对能源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其中包括宣布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则继续发展核能。”杜祥琬指出,核能利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占重要地位或占比很高,无法弃核。“比如法国,其80%左右的电力由核电供应。”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开发查看更多>杜祥琬查看更多>核能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