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技术正文

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3-10-08 10:11来源:万方数据关键词:信息化信息系统管理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3 分阶段建设,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存在的困难

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工程,其实施要经过支持、排斥、磨合、认同和协同应用多个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要获得投资和最初的立项,首先应该得到企业上下一致的认同和支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企业原来的工作习惯和管理制度,甚至组织结构也都会发生变化,这时员工会感到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遭到排斥。在这一阶段,如果领导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信息化建设就会夭折。度过排斥期,企业还将与新建的信息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在磨合期,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在具体操作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多不契合的地方,企业在经过调研后与软件厂商协调,对具体的不适进行调整和改进,除了技术方面之外员工的工作方式也需要重新适应。在磨合到企业的员工认为,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变得更透明、公正,这时,企业进入到认同期。统一的办公平台提升了企业管理,使得企业业务处理更加流畅,这时分布在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除了利用信息系统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利用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各个岗位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只有员工与系统融合,整个企业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4 以标准化促信息化,实现系统与管理的衔接

企业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应达到逐步提升,从规范化、标准化走向信息化。可以说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化无法管理起散沙一样的企业,有一定标准化基础的管理才有可能走向信息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先进的技术促进标准化的推行,而最后能进入信息系统的模块都是流程梳理通畅,标准化制定完成的,逐步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只是相对与具体的企业而言的,企业应用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是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却必须渗透下去,只有企业思路清晰,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予以实施,才能可以获得很大的提升。

3.5 建立有效评估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往往强调企业应用水平,而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无形中导致企业对有效发挥信息化价值关注不足,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黑洞”的出现。建立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促使企业重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避免信息化建设“黑洞”现象重要举措。

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三个评估要素,IT应用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将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而企业信息化绩效又为管控能力和IT应用的改善提供了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避免信息化投入风险。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信息化查看更多>信息系统查看更多>管理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