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正文

电力百科:配电自动化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2013-11-05 14:41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配电自动化分布式电源接地方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不同接地方式的特点

直接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时故障电流将超过三相短路电流的50%,巨大的短路电流会危害电气设备并干扰邻近通信线路,也容易产生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危害人身安全,因此需要继电保护装置立即动作,切除故障线路。由于单相接地是配电网最主要的故障形式,这将频繁产生供电中断,影响供电可靠性。其优点是不产生过电压,且继电保护比较容易实现。

经小电阻接地系统中,由于电阻的限流作用,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相比于直接接地系统有明显下降,会减轻对配电网及设备的危害程度,但仍然需要立即切断故障线路,从而造成供电中断影响供电可靠性。同时,其过电压有所升高,但对配电设备不会造成危害。

不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时三相间的线电压基本保持不变,不影响对负荷的供电;又由于故障电流为系统对地分布电容电流,数值比较小,对设备、通信和人身的危害也较小,因此允许在接地情况下继续运行一段时间,运行人员可借此采取处理措施。事实上,如果接地电流不大,电弧会自行熄灭,形成“瞬时性”故障,系统恢复正常运行,达到“自愈”效果。单相接地不造成用户供电中断、供电可靠性高是不接地方式的主要优点。其不足之处是:接地电流较大时,会形成稳定的电弧接地或间歇性电弧接地,产生最大可达3.2倍相电压的弧光接地过电压,危害线路和设备绝缘安全并可能引发相间短路故障,造成线路跳闸停电;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小,继电保护(故障选线、定位等)困难。

谐振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时,故障点电流是系统对地电容电流与消弧线圈电感电流之和。调整消弧线圈,可使故障点电流趋于最小,电弧更易熄灭;熄弧后可以限制故障相电压恢复速度,减小电弧重燃概率,促进故障自消除和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根据补偿电感电流分别等于、小于和大于系统对地电容电流,消弧线圈可分为全补偿、欠补偿和过补偿三个状态。单纯从补偿效果来看全补偿方式最好,但消弧线圈与系统对地电容易产生串联谐振;欠补偿方式在切除部分线路后容易形成全补偿;因此,一般采用适度过补偿状态。

早期消弧线圈调整采用人工方式,难以及时、准确地跟踪系统电容电流的变化,现在一般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技术,极大提高了消弧线圈的补偿效果。

有源接地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故障点电流(趋于0),使故障电弧更容易自熄灭,最大限度避免电弧重燃,促使更多接地故障自恢复。通过避免间歇性接地的发生,也减少了弧光过电压的危害。

相关新闻

电力百科:配电自动化之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和定位

电力百科:配电自动化之分布式智能控制的故障处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阅读下一篇
配电自动化查看更多>分布式电源查看更多>接地方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