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杜铭海:关于核电机组安全概率的再思考兼答网友留言

2013-12-12 09:57来源:中国能源网-杜铭海关键词:内陆核电核电安全核电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的网贴《德国“弃核”三年:能源转型步履维艰》(见11月24日中国能源网)认为,中国应对雾霾,京津地区“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电力生产环节全力服务新能源发电并网,把6000万吨煤炭燃烧推向周边地区绝非'轻而易举’,反倒不如十年内就近建成20台百万千万的核电机组,逐步淘汰燃煤电厂,影响更小,效果最好,而且简便易行”。

有网友留言说:

核电的安全性不但与反应堆本身的安全性有关,还与核电站所处的区位有关,如AP1000核电站建在长三角,与CPR1000核电站建在青海湖泮再通过特高压输入到长三角相比,即使AP1000每千瓦能控制在16000元,CPR1000每千瓦在11000元加上特高压输电每千瓦3000元,共每千瓦14000元,投资有所节约。

AP1000核电站放射性释放概率为5.9*10-8/堆年,CPR1000放射性释放概率1*10-6/堆年,理论上相差17倍,我们假设中国有10亿千瓦,1000台核电机组,理论上每10年建在青海湖泮CPR1000发生一次比放福岛级核事故,这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打击不是决定性的,理论上建在长三角AP1000,170年发生一次福岛级核事故,一旦发生则可能经济衰退、政权夸台、社会动荡,因此安全性AP1000核电站建在长三角,与CPR1000核电站建在青海湖泮相比后者其实更高。

我认为,对核安全不能搞“数字游戏”。我的观点如下:

-如果认为核电机组“必然”发生严重事故,那就不能建,而且与“位置”无关。如果认为核电机组“可能”发生严重事故,那就能建,也与“位置”无关。因为不能听见蝼蛄叫就不耩麦子(北方农村俗语);任何事故和蝼蛄一样,是“可防治”的。

-轻水堆核电技术在79年三里岛事故后做了“完善”。后来结合运行经验反馈和运行分析不断改进,以致今天再进行任何“改进”都“有利有弊”,甚至可能“得不偿失”。这也是国际与中国核电业技术上显得“保守”的原因。

-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是原苏联核工业管理粗放的“自杀”行为,不是“他杀”。现在各国核电运行有严格的管理,尽管还有不少问题(如近来报道韩国的问题),但重蹈切尔诺贝利覆辙可能性不大。

-福岛事故证明世界核电是“一家”。国际的运行经验反馈很重要,不能自以为是或听人赞许就飘飘然,业内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维护安全文化。沸水堆(BWR)技术设计先进(1#机组的应急隔离凝汽器和2、3#机组的堆芯隔离冷却,都是非能动安全系统),可惜没有利用和充分发挥功效。没有应对严重事故的思想与技术准备,面临绝境,一味听从和依靠领导指示,属明显的安全文化缺失表现,错过了无害或低危害挽救事故的良机,拖成了后来的局面…-福岛事故有许多经验教训,应当记取;中国政府和企业做了审慎的科学分析和研究。相对福岛类似外部事件的结论是:我国沿海不具备发生日本311地震海啸的条件。沿海和内陆核电厂场址均不存在能动断层;周边地区发生地震,电厂水平加速度峰值不超过0.20g,地震基本烈度不大于7度;风暴潮增水(设计基准)远大于海啸增水。内陆核电的防洪更简单,提升厂址标高+小水电消能,就能保证厂区不淹。因此,核电厂反应堆安全壳戴个帽子,必要性不大。英国伦敦人喜爱出门带把雨伞,因为那个地区多雨;但在少雨的北京,雨伞就是个摆设甚至累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内陆核电查看更多>核电安全查看更多>核电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