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一重是重大装备领域的“富士康”?

2013-12-12 15:33来源:中国机电工业关键词:机械行业能源装备中国一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重巨亏到底是形势使然,还是战略之失?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两家公司尽管都是重型机械企业,但由于各自偏重的领域有所不同,因而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程度也会不同。比如中信重工在矿山行业和建材行业表现突出,而一重的传统优势领域则是冶金。但近年来,其实各大重机企业都在互相渗入对方的地盘,这也让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包括一重和中信重工。但二者的具体做法细究起来,还是颇为不同。

先来看看一重。我们认为,近年来一重发展的一个主导战略,简单来说就是“基于核心能力的产品多元化”,或者用大家熟知的话讲叫“同心多元化”。一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呢?来看看它在今年半年报中的表述(这也是其历年财报中几乎都会出现的一段话):“大型铸锻件制造能力构筑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现有主导产品的成长基础,也是企业今后进入新领域、实施相关多元化的优势所在,更是公司从制造水平上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最直接的竞争优势。目前,公司具有一次性提供700吨以上钢水、最大钢锭600吨、最大铸件500吨、最大锻件400吨的生产能力,综合制造能力世界一流。”

正是基于如此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一重不仅发展起了冶金成套设备、核能设备、重型压力容器和大型铸锻件等四大主业,近年来还不断开发和进入众多新产品领域,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设备、海水淡化设备、重型机床、大型矿用电动轮卡车、海洋风电设备、多级多段煤气化系统、船用曲轴等等。这种战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不断培育“新增长点”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可收“东方不亮西方亮”之效。

例如,中国一重近年来的营收尽管总体回落,但幅度并不算太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要归功于其产品多元化战略。因为从单个业务来看,业绩跳水可谓惊人——一重的传统优势业务冶金成套设备,2008年占其总营收的比例高达67.17%,而到去年已经降到了不足三成——可以想象,如果是单一业务,一重的境况将会如何?还是以去年为例,中国一重在核电业务收入大幅下滑(同比降低54.26%),冶金成套设备和大型铸锻件业务盈利能力奇差(毛利率分别为5.75%和6.55%)的情况下,仍然交出了一张不算太难看的成绩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压力容器业务表现坚挺,贡献了中国一重当年超半数的毛利额。

与上述战略相应的是,中国一重此前曾高调提出了建设形成富拉尔基(一重本部)、大连、天津、长三角“四大基地”,实现能源装备、工业装备、环保装备和装备基础材料“四大产业”并举,到“十二五”末实现年产值500亿元的宏伟规划。现在看来,这个产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恐怕不大了;不过其“四大基地”的摊子已然铺开,根据中国一重《关于公司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2013年半年度)》披露,截止2013年6月30日,中国一重已将募集资金中的约44亿元投入大型石化容器及百万千瓦级核电一回路主设备制造项目、铸锻钢基地及大型铸锻件自主化改造项目和中国一重滨海制造基地项目的建设。

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一重固定资产的迅速攀升。2008年,中国一重固定资产仅24亿元,却创造了102亿元的营收;但到了2012年,其固定资产猛增至71.4亿元,营收反而减少至83亿元。显然,固定资产的大幅投入并没有给一重带来收入的增加,相反却导致了折旧费用的不断升高和资金压力。而现金流状况恶化的后果,对企业而言无疑是无法想像的。

再来看看中信重工。同期,尽管中信重工也在进行横向扩张,并且同样大手笔投入提升其制造能力(“新重机”工程),然而,由于看到“制造业的利润已经接近枯竭”,近年来它一直在那些具有更大价值和更高价值挖掘潜力的环节上下功夫,比如,在传统水泥回转窑产品市场接近饱和的时候,中信重工开始在其基础上推出余热发电技术、搞“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等等,不仅顺应了当前节能环保的大趋势,而且创造并打开了一个个潜力巨大的新市场(去年,中信重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项目服务收入已经占到其总营收的近三成)。简单来说,中信重工对自身发展道路的定位,或许可以用其今年年初提出的“三个转型”来概括:在外延上,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在内涵上,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在商业模式上,从主机供应商转型为成套服务商。不妨来看看其“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今年上半年,在总营收同比下降12.13%的情况下,中信重工成套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0.38%,节能环保产品营收同比增长23.69%,综合服务性收入增速更是高达108.11%,以上三项业务已占中信重工总收入的71.5%。

相比之下,我们认为,目前中国一重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仍依赖于制造环节(从其公布的数据来看,机械制造占据了其营收和毛利的绝大部分,而设计业务和运输业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运输和设计均是为完成机械制造而提供的配套服务,甚至称不上独立的业务),而它一直以来也主要是围绕着制造能力来展开布局,构筑竞争力的。这样一种战略模式过去或许令一重受益匪浅,然而从当前重机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型项目工程总包商坐庄的格局已然形成,它们凭借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订单,然后将其中的部件或分系统制造业务外包出来,没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只有跟在它们身后才能分一杯羹——我们不免有几分担忧:中国一重投重金打造的“超级工厂”,是否会“沦为”工程总包商们的“制造车间”?一重是否将甚至于已经遭遇“富士康之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机械行业查看更多>能源装备查看更多>中国一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