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项目正文

铀矿大基地:蓝图初定 破茧在即

2013-12-18 15:17来源:中国核工业报关键词:铀矿中核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现任中核集团公司地矿事业部主任杜运斌记忆中的2005年,是伴随着“矿冶大基地”这个关键词艰难开年的。正是在那一年,中核集团公司首次提出“矿大基地”的整体思路,鉴于当时地质、矿冶的业务分属两家单位,这个思路也一拆为二,按照地质大基地和矿冶大基地两条线铺开。

“大基地”概念的提出让彼时担任金原铀业公司副总经理的杜运斌心潮澎湃,摸清资源家底、统筹开发利用是我国核地矿产业面对核能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由之路。于是,那一年,这项工作开展得风风火火,“大江南北,所有的铀资源矿点,别管大的、小的,全部调研了一遍。年底的时候,我们矿冶的大基地规划拿出来了,两寸多厚的大黄本。”杜运斌回忆,那段日子满是疲惫,“可2005年底集团召开的大基地工作会上,却暴露出重重矛盾:地质、矿冶双方工作衔接不好,资源掌握情况脱节……此后,铀矿大基地建设的工作一直处于艰难推进的状态。”

直到2011年中核集团公司成立地矿事业部,地矿资源整合、地矿一体化统筹安排后,大基地建设才势如破竹地迅速推开。2012年5月,江西铀矿大基地建设指挥部成立;今年8月,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铀矿大基地思路逐渐“落地”。

经历前后8年时间的打磨,目前,这个牵动我国重要战略资源的掌控与开发,涉及体制机制等多层面变革的铀矿大基地建设规划,推进程度究竟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杜运斌在片刻停顿后,给了记者八个字:“蓝图初定、破茧在即。”

转变资源掌控格局——四大基地铀资源产能占据我国总产能的90%以上

“铀矿大基地建设首先是资源掌控格局的深刻转变。”谈起较之以往铀矿大基地思路带来的变化,杜运斌最先谈到的是格局问题。

据他介绍,受长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加之我国南方硬岩铀矿赋存条件差,矿床规模小,我国天然铀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而已开发的铀矿山主要分布在南方硬岩地区,北方地浸矿山产量只占少部分。与国外天然铀勘查开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对标,存在较大差距。“要想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就必须建设大基地。大基地就好比给产业加上一个‘聚能环’,将资源高度聚合,打造铀资源开发主体统揽、多个项目部(控股子公司)实施的产业发展主导平台,推动资源开发模式从单一项目开发向集群、集约开发转变,实现产能和效益的提升。”

“聚能环”的效应不难理解。根据大基地建设的整体思路,中核集团公司地矿事业部经过核实我国各地铀资源储量,建设了内蒙、新疆、江西、广东这四大铀资源基地。“这四大基地的产能要占到全国产能的90%以上。”地矿事业部副主任王成解释。

“此外,与以往相比,铀资源产能布局的重点也逐渐由我国南方火山岩、花岗岩地区迅速转向北方盆地砂岩地区。”王成说。经过早先大规模的勘采,以往占据我国铀资源产能主体地位的江西、广东大基地,当前的重点转为开展探深扩围、推进资源整合、提升管理水平,确保稳产降本增效。而作为新近铀资源开发中跑出的“黑马”——新疆、内蒙大基地,则被委以“推进整装勘查、整装立项、整装开发”的重任。长期在我国北方从事核地质勘探的王成对我国北方铀资源情况了如指掌:“经过调整,到‘十二五’末,北方铀资源基地的产能占到总体产能的2/3。这就好比一场百米接力,一次成功的‘接棒’让我国铀矿资源开发迸发了全新的活力。”

“目前,大基地建设的成效已经有所显现,资源掌控取得重大进展。”杜运斌认为此后成效会更加明显:“铀资源产能在2015年要翻一番,不仅如此,我们原定的2020年的产能计划有望提前两三年实现,‘十三五’末期我国铀资源开发产业要完全与国际接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