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核电站等邻避工程相关风险心理预警系统初探

2014-02-28 09:39来源:中国核工业报作者:谭爽 胡象明关键词:核电站核电风险管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邻避设施是指为社会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与福祉,但却会给附近居民带来负面影响以致产生邻避情节的公共设施,如核电站、化工厂、飞机场、垃圾处理站等。这类设施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设施所带来的效益为广大民众共享,其负面外部效果,如安全风险、环境污染等却要由周边居民承担。其次,规避负外部性的成本较高,通常只能通过区位转移实现。再次,对设施如管理恰当,发生意外的几率相当低,可一旦发生意外,后果非常严重。邻避项目风险的潜在性、非自愿承担性和规避成本高等特征,极易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当其反对声音没有通畅的渠道排解或迟迟得不到回应时,则选择极端的行为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担忧和不满。这种行为的可能性构成了学界日益关注的“邻避项目相关风险性”。

核电站作为邻避设施中的一类,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但随着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雄心勃勃的核电计划也引起广大民众的担忧。因此,探索核电站相关风险的预警系统,一方面是保障我国核能战略平稳推进的必要之举,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同类型的邻避项目提供参考。

核电站相关风险心理预警之信息管理模块

信息管理模块是预警信息的输入口和处理平台,承担核电站社会风险心理预警所需数据的搜集工作。科学、灵敏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是预警系统的基础,对于社会风险预防预控有重要意义。

一是风险信息采集。其一,民众核风险心理信息。心理预警系统立足民众心理,故信息采集的第一个关键内容是公众对于核电和核电站的心理表现。应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运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测量核电站周边居民恐核心理的内容和程度,并定期更新,把握不同阶段社会整体的核电心理特征,为风险预警提供参考。其二,民众核风险认知及行为信息。与风险心理密切相关的是民众的风险认知和行为倾向,尤其是后者,稍有疏忽便容易错失控制社会风险的最佳时机。因此,相关部门应深入基层,保持对民众行为的观察,了解当恐核水平较高时,普遍出现的风险认知和行为状态。如传播谣言、拒绝食用核电站周边食品、加入反核团体等,都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信息。其三,外部环境信息。主要针对核电企业、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对民众风险心理产生影响的主体,搜集其关于核电站的决策、行为,为风险预测与管理提供参考。

二是风险信息发布。其一,信息内部传递。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核电站社会风险信息门户网站,做好民众心理行为等信息在公共管理部门之间的传递与共享,预案制定部门、对策执行部门等均能及时了解潜在的风险状况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作出响应。其二,信息对外公开。本着公开透明的理念,将核电站相关风险信息公之于众,使民众了解政府的决策依据与方式,保证政府行为民主科学。同时,政府也可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核电安全的宣传说明,或者设置反馈渠道,进一步搜集公众信息。

核电站相关风险心理预警之指标编制模块

核电站风险指标编制模块的功能在于确定一套能有效反应风险缘起、程度、特征等的风险预警指标,并随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与维护。具体从两个层面展开:

一是指标体系建立。在核电站相关风险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深度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从理论角度思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尤其是涵盖已建成、在建和筹备修建这几类核电站的周边居民,通过汇总民众在核电站项目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探索实践中最有效的指标,保证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能及时发现风险迹象、预测风险走势。根据预警理论,指标体系将划分为警情指标、警兆指标和警源指标,分别反映核电站相关风险的险情、先兆和原因,通过多次调研,对指标赋权,了解不同因素对社会风险的作用程度,以之为参照,寻求对策。

二是指标体系维护。随着核电站数量的持续增加、核电事故的偶有发生、核电知识的不断普及,公众的核电认知水平、风险心理程度、风险行为表现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核电站相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信息管理系统对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进行实时完善、与时俱进。同时,对指标的赋权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把握不同阶段不同因素对相关风险的影响程度。以上两项工作需要专家参与评估,并定期发布较大的核电站风险调研,重新修正指标,增减内容、测算权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风险管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