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雾霾治理:能源、环境与社会治理的结

2014-03-11 09:06来源:《能源》闿闻关键词:清洁能源能源局能源消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权重需要重新调整

降低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的权重,为环境治理腾挪政策空间。

雾霾事件作为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当前发展思路的不可持续性——“先污染,后治理”虽然表面上不被政府部门认同,但在各级地方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追求GDP增长的氛围下,中国各地的环境保护议程却不得不为经济发展让道,最终导致国内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重大环境议题全面失控,因此中国政府在未来的决策过程中有必要重新反思如何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大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早已脱离了温饱阶段,收入对公众福利的贡献呈边际递减效应;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大幅提升了该国的能源安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中美两国因为在国际市场争夺宝贵的油气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力、军力的增长,战略油储备机制的逐步建立,中国保障本国能源安全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公众对环境的认知会达到新高,普遍愿意牺牲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以换取更好的环境质量,而且公众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愿意支出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将利好高成本的清洁能源和环保设备的推广。

有鉴于此,为了改善国内不断恶化的环境,中国政府在未来应调整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度追求,并更多地注重GDP增长的质量。与此同时,中国需适时调整包括能源安全观在内的国际贸易思路:加大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进口以降低国内煤炭开采和消费的过快增长、加大清洁能源技术设备的进口和引进力度以削减能源消费过程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排放,适度加大粮食、各类食品的进口以减轻国内耕地、水资源过大的环保压力。

信息透明是第一步

空气颗粒物减排是治理雾霾危机的根本,而要实现减排必须首先识别污染源。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基础数据被各部门及机构以保密为由秘而不宣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但导致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低下,而且使得公众长期对各种问题知之甚少。由于缺乏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各级政府平时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现象严重,而社会各界往往是到了出现雾霾危机等重大事故后才意识到危机的严重程度。

有鉴于此,中国政府需要在以能源环保为代表的各行各业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化进程,并打破保密法覆盖面过于宽泛、数据采集和发布渠道严重利益集团化的现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尽快确定全国及区域性雾霾来源的清单,并通过凝聚社会共识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同时,信息公开需要有广度——污染来源、排污企业信息、执法监督信息和环保评估信息等都需要更大的透明度。

除了环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为了保证国内环境治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各级政府必须还要改善统计数据的可信度。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准确可靠的能源及环境统计的基础之上,否则各级政府公布的雾霾治理“成绩单”很可能与普通民众的切身体会背道而驰。考虑到统计数据失真与决策重大失误之间的紧密相关性,中国政府需要尽快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解决国内统计领域的各种乱象,中央政府需要大幅加强地方统计局、环保部门的财务及人事独立性,并考虑尽快引入行政长官统计造假一票否决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清洁能源查看更多>能源局查看更多>能源消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