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雾霾治理:能源、环境与社会治理的结

2014-03-11 09:06来源:《能源》闿闻关键词:清洁能源能源局能源消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建立“制度自信”

1952年12月伦敦爆发了持续5天的严重雾霾危机,随后愈演愈烈,当时“伦敦雾”的主要污染源来自燃煤取暖和工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烟离子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无法及时扩散。由于被山环绕加之人口众多,洛杉矶早在1943年就开始爆发雾霾危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因是,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强烈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

虽然伦敦和洛杉矶为了雾霾治理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两地空气污染状况的彻底改善都耗时数十年之久。鉴于中国雾霾危机的严重性、复杂程度及地理范围都远超当年的伦敦和洛杉矶,中国社会各界必须清醒认识到雾霾治理的艰巨性,而想要在十年之内让国内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性好转的可能性应该是非常之低的。

在漫长过程中,中国应该建立起“制度自信”,通过制度来治理雾霾。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解放中国的民间智慧和力量。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智库总量虽然高居全球第二,但整体发展水平堪忧。在全球智库100强中,中国只有区区6家智库入围。中国智库可分为体制内和民间智库,不过国内体制内智库的行政色彩及为所属部委代言的倾向过于明显,而民间智库赖以生存的资金筹措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极度欠缺。

这个现象在能源领域更加突出,国家能源局最近公布了第一批研究咨询基地,该局未来委托外部机构承担研究和咨询任务,原则上将从研究咨询基地名单中选取,但入围的16家单位没有一家是民间智库。

与中国急需民间智库的成长来推动能源治理水平的提高相类似,对于环境事故此起彼伏的中国,当前特别需要大批能够保持独立性、民间性与利益中立性的第三方机构——环保NGO,来推动环境保护议程。但与民间智库一样,环保NGO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虽然环保NGO是非营利组织,但中国现阶段的政策却要求它们或者注册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或者找一个政府机构挂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而能源市场更是增长到全球第一的水平,因此中国领导人最近提到的“制度自信”说其实是有充足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据的。有鉴于此,如果未来中国政府真要落实“制度自信”说以进一步深化改革,不妨认真考虑对民间智库和环保NGO的发展全面松绑。

此外,在严重雾霾的背后,还隐藏着众多社会治理的深沉问题,需要通过制度的力量去疏解。中国的雾霾危机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严重影响国内环境质量并大幅降低国人福利水平,但如果社会各界能够及早形成共识,这场危机未尝不能成为各界期待已久的中国能源、环境与社会治理的完美风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深化改革的口号未来继续口惠而实不至,那么越演越烈的雾霾危机很可能成为国内既得利益阶层全面“非洲化”的催化剂,在“裸官”盛行,富人移民潮的现象中,我不能不有所担忧。

(作者系海外能源与环境政策学者 )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清洁能源查看更多>能源局查看更多>能源消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