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爱缘何迟来—“治霾”对策之思考

2014-03-21 09:25来源:能源评论-孔志国 郭基伟 阙梦颖关键词:特高压国网输配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种情况下,批评特高压的声音近几年已经有趋弱的迹象,而支持特高压的主张倒是越来越占据上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便对《能源评论》表示,“我国需实施既包括商品能源、化石能源、能源装备技术,又包括非商品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效技术的全方位、多极化能源技术发展策略”,鉴于电力在能源转换中的枢纽地位,特高压输电技术和大电网建设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知名能源专家、中国石油大学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震表示,由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需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区又大都远离能源需求区域,无论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如何切换,特高压的重要地位如何被强调都不为过。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张国宝则在2012年就撰文《交、直流之争的历史和现实趣闻》,指出以防止战争破坏、电网太大安全难以保证为理由制止特高压交流的做法不可取,“不能凭老经验、老知识去当九斤老太,武断阻止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他甚至都不怎么赞同对国家电网公司“垄断”的担心,说如果技术上能做到安全,“既便全国一张网,各种微弱的、间歇的可再生能源能在更大范围内消纳有什么不好?”觉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电网规模“也许会更大”。

持异议者本是少数,影响力亦逐渐不如以往。既如此,再把责任推到持异议者的头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拒绝“空谈”与“空转”

所以,当张国宝都在遗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过去两年”,“电网规划却还迟迟出不来”的时候,那些可能并非特高压反对者的真正对立者,在明眼人看来已经心知肚明,是它们和他们。它们是握有特高压“路条”审批权的有关部门,他们是在这些部门关键位置上的官员。

为什么它们和他们选择成为特高压发展的阻力?

虽然无论如何对特高压的对立者都不应该进行恶意的揣测,但是,毋庸讳言,如果反对特高压的理由已经被事实逐一辩驳,它们和他们还继续对特高压采取“束之高阁”或者消极的“冷处理”态度,就难逃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地诘责。而国家电网公司多份申请开建特高压项目的报批文件仍被搁置一旁,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或许有人认为,其中有些人或机构仅仅是不作为。然而,10年过去,不作为的“理由”都变老了。如果觉得发展特高压的条件和时机不成熟,或者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国际、国内论证不充分,它们或他们组织几场相关论证的讨论、会议,时间够不够?以未经推敲的个别专家的不同意见长期作为做决定的推诿依据,说得过去吗?

所以,不作为只是表面现象,后面要么是不敢担当,要么是寻租的“小算盘”打得太多。而无论是不敢担当还是寻租,不都因为它们和他们心中的“小我”太大了么?

本该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天下为公”的公权力,如果过多地侵蚀至市场的微观层面,产生私己、部门的利益就难以避免。这一国内外的经济治理公论,再次被中国特高压发展的遭遇无情证明。它也说明了,国家以减少或者放松审批为表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改革是何等必要。

中央反对“空谈误国”。特高压的经历表明,政府个别机构和官员的“空转”,也会误国。科技界有人把高铁、特高压和航空航天看成中国人自主创新成就斐然的三大领域。相对讲,目前为止,特高压得到的来自国家的支持是最少的,步履走得也最为艰难。究其原因,正在于一知半解的“空谈”和敷衍塞责的“空转”。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