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设备与材料报道正文

风电标准:大风起兮“电”飞扬(图)

2014-03-25 10:40来源:中国电子报关键词:华锐风电风电设备风电标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编者按: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近日,由中关村标准故事编委会组织编写,北京市市委常委苟仲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作序,《中国电子报》多位记者参与撰写的《中关村标准故事——探秘标准创新 引领产业发展》一书正式出版。书中的30个故事从不同侧面记述了中关村企业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实践中,自主创新、不懈求索的历程与成就。

“过去风吹来的是害,现在给我们吹来的是钱!”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变风灾为利的故事,是我国风能发电行业的一段佳话。通榆县西邻科尔沁草原的沙漠化地带,长年刮着6级以上的大风,肆虐的狂风常年卷起漫天黄沙,吹打着这里的人们。当地人戏称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但就在这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伴随着风电的开发和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兴起,通榆县的财政收入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幅提升。一贯靠国家输血的贫困县,慢慢地学会了自己“长肉”,其所在的白城市也成为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之一。

市场竞争:用好标准利器

我国“十二五”期间风电的发展目标是,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和核心部件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体系。

“十一五”时期,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了单机容量向兆瓦级的跨越发展,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1.5MW和2MW风电机组成为主流机型,3MW机组已研制成功并开始批量工程应用,5MW和6MW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相继研制完成,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能力迅速提高,但其中的主控系统和变桨系统仍基本依靠进口。我国“十二五”期间风电的发展目标是,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和核心部件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体系,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整机制造企业和10~15家优质零部件供应企业。

“以目前的情况看来,实现‘十二五’目标的难度很大,还须国内业界迎头赶上。”华锐风电科技研发部的李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对我国正在制造和生产的风电机组的调查分析,其主要技术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5类:第一类,引进国外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或是与国外设计技术公司联合设计,在国内进行制造和生产;第二类,购买国外成熟的风电技术,在国内进行许可生产;第三类,与国外公司合资,引进国外的成熟技术,在国内进行生产;第四类,国外的风电机组制造公司在国内建立独资企业,利用其成熟的设计制造技术在国内进行生产;第五类,采用国内大学和科技公司自行开发的设计制造技术,在国内进行生产。

作为国内风电行业的龙头老大,华锐风电有着一套成熟而有特色的技术发展模式。“以华锐风电的经验而言,我们走的路线是引进技术、转化专利、制定标准。”李博士透露。华锐风电引领潮流,围绕着技术核心规划了整个发展策略,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个策略又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006年,在中国以进口风电机组和单机容量750kW为主力机型的背景下,华锐风电第一个引进国际先进的1.5MW风电机组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迅速实现了国产化和规模化,实现了国产化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向兆瓦级的飞跃。

为了提高公司的科研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华锐风电招揽了大批国内外的高端人才,组成了研发团队,其中涵盖空气动力学、数值分析、机械、液压、电气和自动控制等专业。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专利近300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遥遥领先于同行业其他企业。

随后,华锐风电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批3MW海上风电机组,开发出我国海上风电成套关键技术装备,并成功应用于欧洲以外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打破了国际风电巨头在海上风电方面的技术封锁。

华锐风电自主研发的SL3000型海上风电机组应用于上海东海大桥风场

2012年台风“海葵”来袭时,风场最大瞬时风力超过13级,东海大桥项目一期34台3MW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可利用率达99%,全部正常运行,并在台风到达时全部安全切出,台风过后顺利恢复并网发电,以优秀的表现经受住了此次特大台风的考验,展示了华锐风电在海上风电领域的过硬技术。

华锐风电用不到两年的时间,陆续开发完成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5MW和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6MW风电机组,实现了海上装机和并网发电,且运行良好。这两种机型未来将成为世界风电市场的主流产品。5MW海上风电机组在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二期顺利通过了240小时验收考核,考核期间5MW机组可利用率达到100%,240小时无故障运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标准的作用已经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而且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强有力武器。李博士表示,企业要从整体出发,制定和贯彻一整套相互协调的综合标准。其中,技术标准处于核心地位,其保证产品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环节符合最优化原则,并保证创新成果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新离不开标准,脱离了标准的创新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其生命力也是短暂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从研制到鉴定都必须经过技术标准的衡量,只有符合技术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锐风电查看更多>风电设备查看更多>风电标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