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设备与材料企业正文

装备制造企业太重集团的创新图强之路

2014-04-04 11:54来源:新华网关键词:装备制造风电装备太重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不改革,无活路;不创新,难发展。体制机制是创新驱动的基本保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太重曾一度陷入了发展困境,企业经营困难、职工人心不稳。

不改革,无出路。不创新,难发展。太重毅然擎起改革大旗,擂响了“二次创业”的战鼓。首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严格要求,建立起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了企业内部各项改革,从体制上、机制上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抓住国家政策机遇,顺利实施了债转股,企业得以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全新的体制机制为太重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每每谈及改革,太重集团副总经理、太重榆液总经理王春乐都感慨万分。

王春乐感触最深的,是榆次液压件厂退城入园、整体搬迁的“一揽子”工程。

半个世纪以来,榆次液压件厂产品驰名国内、产品标准“领衔”行业。但近年来,由于技术创新能力欠缺、人才流失严重、产品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的严重制约,这个老国企落下了发展的步子,到2009年时仍然蹒跚在传统发展的道路上。

从2009年开始,太重集团在榆次液压启动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减员增效、竞聘上岗、优化股权、清理债务……一系列真枪实弹的改革措施,打开了榆液改革创新的大门,调动和激发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通过打造高端液压基地、谋划整体上市等 “一揽子”工程,更把榆液推上了加速发展、重塑辉煌的快车道。

2011年9月,榆液高端液压园区项目破土动工,重点发展高压柱塞泵、高性能液压阀等高端液压产品。投产后,将形成各类高端液压元件300万件、高性能液压系统装置4万台 (套)、高压精密液压铸件2万吨的生产能力。这一切,将使榆液跻身高端、替代进口。

改革后的太重榆液,浴火重生、面貌一新。

这些年来,太重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

“一边是馅饼,一边是陷阱,有的人敢于绕过陷阱吃到馅饼”“今天不生活在将来,明天就得生活在过去”……一条条饱含改革创新理念的箴言,不仅贴在墙上,更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追求。

重组后的太重煤机不但把80多年历史的破旧厂房建成了全国一流现代煤机工业园,而且还在2011年、2012年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威利朗沃国际集团和美国REI公司,写下了我省国企跨国并购的精彩一笔。

企业要做大做强,最短的跑道是重组并购。但海外并购难免陷入进退两难:企业买下了,人才流失了,自己手里只剩一个“空壳”了。跨国并购当年难增长、难盈利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雷区”。

反观太重煤机,当年收购即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2012年愈战愈勇,一举达到20亿元。“雷区”是如何突破的?

派驻少量中方人员,授予期权留住骨干管理技术人才。太重煤机这一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做法,无疑是一招“杀手锏”。派驻的3名中方人员进入领导层,不干预原有生产经营。骨干人员获得期权,将购买公司股份与业绩挂钩。这样,既留住了40多名管理、技术骨干,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子先动,满盘皆活。接下来,上新品、拓市场等跟进措施一气呵成。目前,威利朗沃产品已提升至国际最先进的第六代技术,领先于同行业产品一到两代。产品在畅销澳洲和中国的同时,还扩大了在美、俄等国的销售。

“生产一台气化炉也就1000多万元,如果将气化站进行工程总包,就可以创造3亿元的产值。”王创民说,依靠长期积累的人才、技术、装备、管理等集成优势,太重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成套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工程总包等 “交钥匙工程”,将技术、管理等服务型产品也卖出了好价钱,把以前简单的“卖产品”延伸为现在的“卖服务”。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太重产品市场更广、竞争力更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装备制造查看更多>风电装备查看更多>太重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