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设备与材料企业正文

装备制造企业太重集团的创新图强之路

2014-04-04 11:54来源:新华网关键词:装备制造风电装备太重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不破旧,不立新;无机制,难持续。理顺创新机制是加速创新驱动的不竭源泉

别的企业干不了的活,国家就会让太重来干,如果太重也干不了,就只能靠进口了。挑重担,干难活,这就是太重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正因如此,从建厂之初,太重人骨子里就形成了爱争第一的创新文化。靠着这种文化,在国际装备制造业舞台上,这家企业从跟随者到领跑者,从打下手到与对手角力竞争,从分一杯羹到跨国并购,一路走来,太重人的每一步都是在创新文化沃土中砥砺前行。今天,创新驱动已经被纳入山西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全省科技求新、机制求新已是东风浩荡、春潮在望,此时,我们该如何让太重的分量再足一些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创新驱动让太重饱尝了丰收的硕果,也让太重时时面临全新的挑战。我们从这家企业身上感到,创新驱动要想真正成为转型跨越的根本动力,还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

以煤机制造为例,除太重煤机、平阳重工等几家规模较大,七大煤炭集团几乎每家都有煤机公司,除了日常维修外也从事煤机制造,但小而全、档次低是这些企业的共性问题,也是山西煤机制造业的一大通病。

2013年12月,王创民在全省铁路装备制造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协调省内相关企业,促成强强合作,集中优势资源,合理分工,避免同业恶性竞争,是当前我省装备制造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对此,王创民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山西省铁路行业协会,统一配置全省轨道交通装备资源;联合省内相关企业,优势互补,在全省形成从原材料到整车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把我省打造成中国乃至全球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王创民的建议是针对铁路装备制造业提的,也切中了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时弊。

“山西造”整体发展速度不快、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是除太重、平阳重工等企业外,装备制造业拿得出手的企业乏善可陈,要担纲全省转型发展的“先锋”,显然力不从心。

省经信委有关专家分析,就整体而言,山西装备制造业一边是纵向比较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光明前景,另一边却是横向比较并不乐观的发展现状:“山西造”与国际知名生产厂相比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与一些装备制造业领头企业及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该专家建议,山西装备制造业要想做大做强,加速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发展仍是重中之重。要依托产业优势,产品要定位好,产业要规划好、内部资源要整合好,要与煤炭采掘业结合发展。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和培育人才等发展中难题,必须直面、必须破解。

王创民表示,希望在下一步发展中,政府能实施更多的政策创新,使企业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如,经济下行之际,积极落实优惠能源价格,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重点项目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的支持力度;鼓励省内新建项目、资源类项目所需装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本地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

与其保护落后,不如鼓励创新。目前,世界各国和发达省份都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老工业基地和欠发达地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之际,惟有转变思路、奋起作为、不断创新,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逆风飞扬固然可贵,但顺风扬帆更能破浪远航。值得欣慰的是,山西创新驱动实施方案已于日前出台,各项工作正渐次铺开。今天,不仅山西有一个中国太重,而且太重也有了一个转型山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装备制造查看更多>风电装备查看更多>太重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