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报道正文

城市建PX项目风波:遭遇燃煤电厂式尴尬

2014-05-05 13:06来源:腾讯网今日话题 丁阳关键词:燃煤发电五大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极为落后的宣传方式,几乎让人不得不对项目感到怀疑

在昆明PX风波中,《人民日报》评民众抵制PX项目称:不管投资多大、工艺多先进,如果牵涉到民众利益的公共性问题,仅以“通告”、“告知”的形式“单向度传输”,怎能在信息时代、权利时代赢得民众支持?公众激烈的表达背后,实际上是未被尊重的权利、未被满足的诉求,是没有被听见、被看见的情绪和声音。

这无疑也是正确的说法。在这次茂名风波中,极为落后的宣传方式恰恰起了反作用——政府不是不知道PX项目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但错就错在如临大敌般地进行宣传,不仅给媒体布置了严格的宣传任务,还时不时透露出对舆论引导的焦虑。最荒唐的做法是向有“先进经验”的九江市取经——要求石化系统、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学校的学生签署《支持芳烃项目承诺书》,有人称,承诺书存在诸如若不签署会对高考、升迁不利等隐性强制内容。这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一位科级干部称“我不了解PX,被强迫签字后,就更不相信宣传材料了。”

利益时代,民众没有配合政府创造GDP的动力

民众反对PX项目,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并没有动力去支持PX项目。PX项目产出的是GDP,但人所共知的是,GDP不等于收入,不是说在本地建了一个大型化工厂对所有人就天然有好处的。而政府则不同,官员政治考核靠的就是GDP,对引进PX项目有着天然的动力。在PX项目上,政府与民众的期待是有着明显的落差的,而在这个利益当头的时代,民众没有配合政府创造GDP的动力,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个项目会不会对自己带来危害。

以“自利”作为特征的邻避运动全世界都有,太正常不过

从横向对比来说,反对PX运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邻避运动”(Not in my back yard,不要在我的后院搞项目),世界各地都有,在发达国家甚至更为常见。本质上,“邻避运动”就是以自利为特征的,很难进行理性的说服。以美国的经验而言,从1980年到1987年曾经预定兴建81座毒性废弃物处理场,但只有8座顺利完成,其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邻避情结,民众毫无理由地反对到底。

中国社会“PX化”,根本原因是政府长期“包办”造成的恶果

《为什么反对“能改善空气质量”的PX》已经指出,中国之所以在邻避运动问题表现出尤其夸张的“PX化”,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大家的事情”总是被政府强行包办,官员的意见“一家独大”。而且政府包办的方式抑制了“大家说”的渠道和“大家说”的训练。今天真要让“大家说”,也容易搞成一盘散沙,国外类似问题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民意代表在我们这里是缺失的,理性辩论的氛围也是缺失的。政府包办的方式还导致信任的破坏。不但政府部门的话不被信任,企业和媒体被看作政府的附庸,说的话也没人信。

一个城市应该这样开建PX项目

如前所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PX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有毒项目”能够顺利推进?是当地的民众对此没有意见吗?当然不是,而是这些地方在解决“邻避问题”上,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经验。美国学者Saha和Mohai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美国兴建邻避设施遇到的阻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从“邻避运动”变为拥抱项目的“迎臂效应(yes in my backyard, YIMBY,就在我的后院做吧)”。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法律程序提供了更多公众参与邻避设施决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政府官员开始运用“精明公众模型(prudent public model)”而不是“无知公众模型 (ignorant public model)”来消解民众和媒体的不信任和其他引发集体动员的因素——简而言之,就是鼓动民众参与化工项目、污染项目的决策,从“决定—宣布—辨护”模式,转变为“参与—自愿—合作”模式,这对中国无疑是具有参考作用的。

那么,结合当下中国的具体条件,中国的城市怎样才能开建PX项目呢?以下是几点设想,由于目前中国仍然是个“有事情,找政府”的社会,所以主要由政府主导。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煤发电查看更多>五大发电查看更多>垃圾焚烧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