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碳交易能否率先跨区域?

2014-06-05 13:08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关桂峰关键词:碳排放权治理大气环境京津冀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据了解,北京市先期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企业有490多家,其碳排放量约占北京市碳排放总量的40%。北京市环交所董事长杜少中说,碳交易是用市场化手段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一种方式。通过调动排放单位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以低成本实现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

同时,实行碳排放权配额管理机制,有利于倒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研发应用节能减碳新技术、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洪继元说,对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应适当淘汰,甚至要清退和关停,积极利用低排放、低污染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据初步测算,通过建设碳交易市场,其减排量对北京市完成目标的贡献率可达40%以上,并将有效降低社会综合减排成本。

上海证券交易所金融创新实验室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出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变化。报告显示,60%的沪市公司已经设立单独的部门来承担环境、能源消耗以及公司减排的具体责任,以及实现气候目标的各种激励机制;超过85%的公司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已经开始重视温室气体的排放;65%的公司已经着手设立具体的减排目标;57%的样本公司制定了详细的减排计划并鼓励有关减排活动的投资。

■区域碳交易还有哪些困难?

区域碳市场发展亟须立法和财政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配合

各地碳交易市场在配额、标准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跨区域碳交易的实现带来多重障碍,基础数据的缺失也使得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域合作困难重重。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碳交易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京津冀地区探索跨区域碳交易合作需要突破的问题。一是立法缺失,缺乏强制性的法制措施;二是第三方市场积累太短,尚未被社会大众熟知;三是碳交易市场可能会面临周期性风险,随着碳交易市场不断活跃,碳交易有利可图,可能会出现一批伪碳排放交易中介等。

张希良说,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和安排,不断建立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法规和配额分配制度,以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监测、核证体系为支撑,以强化监管和规范交易为保障,形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市场规范”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

张希良建议,一是政府应加强碳市场运行的跟踪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市场建设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相关配套管理细则。适时推进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地方立法。

北京市表示,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推进立法工作。随着碳交易的逐步成熟,开放所有企业和个人拥有碳排放配额及交易权利,而不是仅局限在重点行业。

二是加大对企业节能减碳的支持。对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并按时履约的排放单位,在安排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财政性专项资金时将给予优先支持,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改造。

洪继元认为,应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节能收益权质押、能效融资、节能贷等新型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者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政府也将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参与试点企业(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指导,提供节能减碳技术供需对接服务。成熟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积极参与是碳交易顺利进行的保障。政府还需做好服务,对于排放企业要跟踪和核查,对于配额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开。

原标题:碳交易能否率先跨区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权查看更多>治理大气环境查看更多>京津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