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京津冀破题雾霾随风去怪状

2014-06-24 09:36来源:中国电力环保网关键词:PM2.5京津冀空气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用把污染企业向外迁移的方式解决,还是会治标不治本,把河北省的污染企业迁向环境较好的周边省市,更不是解决方法。”黄玮对新金融记者说。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意味着单纯的产能转移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必须加强区域协作,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及产能过剩调整,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实现区域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我们提倡的是,把北京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第三产业)流向河北省和天津,以帮助它们弥补淘汰落后产能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这是长远的解决之道。”黄玮说。

柴发合对这个解决方法表示认同:从环保产业结构来看,北京是京津冀地区的龙头,它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75%左右,特别是服务业。北京可以和周边合作,将河北近北京地区整个圈到发展规划中来,将自己的清洁发展经验辐射到这些城市,逐步带动和配合河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调整遗留下来的财政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

然而,大规模的产业调整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河北省委、省政府曾恳请国家发改委每年给予河北不少于20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用于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城市钢厂搬迁和产品结构升级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补助,此外,河北省还希望国家协调金融机构连续5年给予河北每年不少于300亿元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授信额度支持。

利好的消息是,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内蒙古、晋、鲁6个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其中超过50%划拨给河北省。

从“一刀切”到“可持续”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就已经进行了预演,还取得了成效。当年,为了保证北京的空气质量,京津冀等省份的一些污染企业都停工了一段时间,空气质量确实达到了预期效果。

“为保奥运会而进行的联防联控行动是短期的,即使这样,也给京津冀上了重要一课——空气污染不是无解的命题,还是有办法解决的。”黄玮对新金融记者说。

不过黄玮认为,以关停污染工厂为主的一刀切行动是不可持续的,否则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甚至会造成之后空气污染的反弹现象。“现在京津冀的环境问题必须由长效的区域协作机制才能解决。”

柴发合曾对媒体说,“运动式”是中国以往组织解决很多问题的习惯方式,有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河北乃至全国多个省区市此番大气污染治理行动,不会成为一阵风似的“运动”。

目前,京津冀还尚未形成环境共建共治的长效机制,制定统一的环保标准相对容易,真正执法监管下去才是最大的难题。

黄玮在协调《雾霾真相》研究项目中发现,地方上的环保部门需要向当地政府来汇报工作,而不是环保部,其官员任命也不是环保部决定的,这就为国家环境标准的向下执行带来了障碍。对于标准的执行情况,由于职能设定,环保部唯一能做的只有派出环境监察小组实地调查,不过时间短任务重,很容易被糊弄。此外,地方环保部门的人员编制往往很紧张,负责环境检测和执法监管的部门可能只有四五个人,对当地污染源的限制就会力不从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亦认为,京津冀在统一排污标准之外,更需严格执法。他建议,由环保部统一监测京津冀区域环境。“最好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官员、NGO和媒体一起参与。”

原标题:京津冀破题雾霾随风去怪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PM2.5查看更多>京津冀查看更多>空气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