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配电自动化评论正文

电力百科全书里的电网变迁 (二):配电网之发展

2014-06-30 09:13来源:亮报关键词:配电网电力百科全书输电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智能配电网里,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容量不再被限制。智能配电网从有利于发挥分布式电源的作用、节省整体投资的角度出发,广泛应用主动网络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接纳分布式电源,实现配电网的优化。

利用这些技术,配电网对故障作出反应的时间以秒,甚至毫秒计算,这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不断优化的电网结构

1882年,一台发电机连着一串电灯,照亮了上海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开始。那时候的输电线路还只是电“线”,不能称之为电 “网”。但是,电能的特性决定了它一般不能大规模储存,发电、输电、配电、用电须瞬时完成。同时,电力传输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经济合理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从而解决能源资源与负荷分布的地域不平衡。因此,要想最大限度保证电力供需平衡、发挥资源配置优势,电“线”必须成为电“网”。

自电力工业起步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陆续建设的一些发电厂和线路,基本上都是独立运行,彼此间没有联系,发电厂只是满足周边用户的用电需求。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后,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随着电源和输电、配电线路的建设,它们逐渐联结成网,并不断扩大,电网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其中,上海和北京两座中国电力工业起步较早的城市最为典型。

1949年,上海市已有23~35千伏输电线路551公里,直到1953年,35千伏输电线路才形成环网。1957年,上海架设第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至上世纪70年代,基本形成220千伏双回路环网。从1985年开始,上海开始建设500千伏输电线路。如今,500千伏电网已建成上海市双环主网和南外半环,并与华东主网连接。2010年7月,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入运行后,上海电网结构更加优化。2010年3月,上海世博园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成,成为世界上首个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6个环节和通信信息支持平台”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

在北京,电的出现要比上海晚。1888年~1907年的20年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颐和园、宁寿宫各安装1台发电机,仅供宫廷独立使用,一旦发电机发生故障,宫廷里电灯也只能成为摆设。到1906年,北京某些居民也终于“尝鲜”电能,那一年,北京在今天的前门西大街建成一座小型发电厂。1919年,当时北京建成石景山发电厂,并在1922年用33千伏输电线路送电,这也是华北地区第一条33千伏输电线路。1949~1978年,北京市逐渐形成以 220千伏为骨干的环形电网。1997年,北京开始加快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如今北京电网已形成以500千伏电网为骨架、220千伏电网为主体的大型城市电网。

原标题:电力百科全书里的电网变迁 (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配电网查看更多>电力百科全书查看更多>输电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