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评论正文

安筱鹏:中国应该如何认识和迎接工业4.0?

2015-03-10 10:10来源:和讯网作者:安筱鹏关键词:工业4.0通信技术安筱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人才优先。在德国企业界谈到工业4.0未来面临的挑战时,无论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还是ICT企业,都把人才问题看作他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德国企业普遍认为,工业4.0导致了对优秀员工标准的转变,工业4.0建立在一个开放、虚拟化的工作平台之上,重复性的熟练体力和脑力工作不断被智能机器所替代,人机交互以及机器之间的对话将会越来越普遍,员工从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一个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德国认为,目前德国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理念是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工业需求制定的,过去的40年学科专业不断细分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能够驾驭日益复杂综合的制造业体系,工业4.0的实践不仅仅对企业自身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新挑战。(五)信息安全:全球的共同挑战

信息技术越普及、越深化,信息安全问题就越突出,企业实施工业4.0的一大挑战和困惑就是,工业生产智能控制的信息安全问题,这既是一个企业的挑战,也是国家的挑战。德国各界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把工控安全作为工业4.0需要解决的核心议题。

小结:理解和认识德国工业4.0,是为了更好实施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关于这一部分,我简单做个小结。德国工业4.0的一位权威专家说,当前在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主战场是德国、美国和中国。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提出了产业互联网,中国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研究是为了借鉴,认识别人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研究别人的道路是为了给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如何认识和理解工业4.0就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两化融合。因此,如何看待工业4.0,既要有国际视角,更要有中国视角;既要有技术视角,更要有转型视角;既要有理论视角,也要有实践视角;既要政府视角,也要企业视角。只有这样,我们的观察才有针对性、指导性和现实性。

四、面对工业4.0中国应该怎么干?

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各国反思传统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工业4.0、产业互联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体现了发达国家对未来制造业走向和战略布局的认识。中国关于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转型早在十多年前就进行了战略布局。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提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研究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根本出发点还在于如何把自己的事办好。德国工业4.0战略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坚定不移地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一)凝聚行业共识: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德国工业4.0、美国产业互联网概念背后的最大公约数。苗圩部长曾指出,两化深度融合应当成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制高点,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我们理解,智能制造是利用智能制造系统(CPS),依托于传感器、工业软件、网络通信系统、新型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人、设备、产品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联通、有效交流,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推动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从而不断充实、提升、再造制造业全球竞争新优势。可以从五个方面认识和理解智能制造,即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和服务的智能化。

原标题:中国应该如何认识和迎接工业4.0?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工业4.0查看更多>通信技术查看更多>安筱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