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盘点】“穹顶之下”难以驱动政策议程

2015-03-11 08:58来源:联合早报关键词:柴静煤炭行业火力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首先,《寂静的春天》应运而生,契合了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的大背景。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中产阶级日益壮大,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些中产阶级不再向他们的父辈一样,为衣食所忧,而是更加看中生活的质量,包括他们所身处的自然环境的质量。另一方面,60年代的美国,各种社会运动方兴未艾,在社会上特别是年青人中,希望对现有社会秩序进行改革的文化被广为接受。在这一背景下,该书着眼于新兴中产阶级的关切,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支持。

这些与今天的中国有几分相似。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批的中产阶级,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在社会急剧转型中又有自身的诉求。在这个大背景下,与《寂静的春天》一样,《穹顶之下》反映了当下与社会主流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因此容易形成一个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事件。

当然,50年前对《寂静的春天》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局限在美国国内。而今天,《穹顶之下》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本土环境运动可能会受到全球化带来的两个方向的影响。一是,本地空气污染问题和包括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交织在一起,对后者的关注可能会促进中国本地环境问题的解决。二是,全球化也给今天观看《穹顶之下》的部分中国受众,提供了一个“移民国外”的选项,或许会因此减少一些人亲身参与本地环境运动的动力。

其次,《寂静的春天》的快速转播,并迅速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得宜于针对不同人群的三个主要传播渠道的共同发力。该书首先在《纽约客》这一面对大都市精英阶层的媒体上节选刊载。之后推出单行本,把深奥的科学问题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呈现,并提供了详细和严密的论据和参考资料。最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纪录片,把该书的影响推广到美国大众。虽然卡森之前对电视这种形式有所抵触,但是事实证明,CBS的记录片给该书带来了最大的受众群。

在内容制作和信息传播上,显然《穹顶之下》有当年《寂静的春天》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但是两者在传播中,又似乎有相似的经历。两部作品在舆论中,都遭遇到来自不同阵营的批评声。最先是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反弹。比如,《寂静的春天》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包括杜邦公司在内的杀虫剂制造商和农场主的强烈反对。数家化工公司威胁对该书和出版商提起法律诉讼,并准备了大量的反驳文章。美国全国农业化学产品协会也专门拨出25000美金用于针对该书的公关活动。相似地,在对《穹顶之下》的反对声中,就有来自包括石油公司从业人员等的批评。这些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和辩护声,是可以预见的;只要是基于事实,也是值得期许和听取的。

有意思的是,在《寂静的春天》的例子中,美国全国化学协会在50年后声明认为,“卡森的著作推动了化学家在应该如何实践自己学科上的方式的根本转变,并帮助建立了化学家在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新的角色。”基于此,美国化学协会在2012年授予了该书“国家化学里程碑”的荣誉。

原标题:“穹顶之下”难以驱动政策议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柴静查看更多>煤炭行业查看更多>火力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