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一带一路”扩展中国外交大舞台

2015-06-04 07:38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蒋正翔关键词:一带一路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常听人讲搞外交很风光,这个可以理解,因为这项工作能使人见世面,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外交工作的艰辛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没有奉献付出的精神,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体魄是很难适应的。比如礼宾工作,乍一看好像很简单,不就是安排宴请、迎来送往吗?其实现在的礼宾工作在外交部是极苦的差事,因为高层互访密度大,一年到头活动一场接一场,特别是多边活动,每个参与的同志更是自始至终绷紧神经。这个工作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事先商定的日程常常因无法预见的变化而不得不重做,前功尽弃不是个案。为保证不出任何差错,他们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在单位时间内要完成比别人多几倍的工作量。吃不饱饭或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或睡不成觉是常事。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APEC峰会和其他许多大型外交活动,外交部礼宾司同志立下了汗马功劳。我认为,他们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来自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因为他们深知,一个不经意的失误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他们实际上是为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挥洒汗水。很多外国友人和重量级政要均赞扬中国的礼宾工作属世界一流。我陪团出访过,也在国外多次接待国家领导人访问,我最了解这项工作。当然,外交部其他部门比如领事工作也是很费心费神的。近年来,为了维护我境外公民、同胞的利益,领事司和其他有关司局各级领导甚至部领导半夜三更起来处理急案已成常态了。

那驻外使馆工作是不是轻松些呢?也不是。我给大家讲些故事。大概上世纪90年代之前,去使馆工作的人,等于暂时跟亲人分离,一去少则2年、4年,多则6年甚至8年,与家里亲人只有书信联系。当时根本没有现代通信条件,一个月的工资可能只够打几分钟的国际长途,更没有手机和电脑。思乡思情之苦是现代人体会不到的。那么书信是怎么从国内送到使馆个人手里的呢?其实都是通过外交信使利用递送机要文件之机顺便带过去的。除了驻美国、法国、德国、英国、苏联等大馆一周去一次信使外,中小使馆是一月去一次。这样一算,中小使馆一个人一年最多得到12次信。因此,那时使馆同志最兴奋最盼望的日子,就是信使的到来,因为他们携带着亲人的宝贵信息。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外交开支有限,驻外使馆的外交官大部分是独自一人,夫人不随任,很多人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幼小时不认爹不叫爹,长大了也只愿意跟外公外婆或奶奶爷爷一起生活。造成这种感情隔阖甚至永久隔阖的现象还不是个别的。

还有,在非洲很多国家,恶劣的气候和可怕的疾病严重损害了馆员的健康,威胁着馆员的生命。在某些国家,使馆同志很容易染上疟疾,俗称“打百子”,患病率90%以上,有些同志从此终身患病,有的甚至殉职在岗位上。大家现在知道的“埃博拉”病毒蔓延非洲多个国家,那里都有我国大使馆。面对这种致命性病毒,使馆同志不但不能退却,相反要坚守岗位。近年来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活动也时时威胁着外交官的生命安全。因此,外交也是个高风险职业。国际法规定,随员级别以上的所有外交官享有一种免受任何侵犯的特权—外交豁免权。

我在这里讲外交的艰苦并不是诉苦,而是想告诉大家,绝大部分的中国外交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以苦为荣,能够经受一切艰难困苦的考验,因为大家心中始终有祖国。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外交人员的待遇不断得到提高,目前基本上做到了与国际接轨。不但配偶可随任,连孩子也可带在身边在当地上学,外交人员的父母都可以出国探亲。

原标题:“一带一路”扩展中国外交大舞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一带一路查看更多>习近平查看更多>博鳌亚洲论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