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中国核电走出去 凭什么?

2015-06-11 14:19来源:能源评论关键词:中国核电核电华龙一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凭技术:

从“借船、拼船”到“造船”

核电产业“走出去”,需要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挑战在于,需要把握发展“机遇”,以自主机型为引领,实现技术、资本、装备、人才甚至安全文化的综合性输出。

2014年,我国核电企业以资本优势与法国公司组成联合体,叩开英国核电项目大门,被某些业内人士视为中国核企进入海外项目的一条差异化路径。

从战略角度讲,技术、工程、装备、服务和资本输出都应是“走出去”的不同侧面,但从更深远层面考虑,实现核电“走出去”战略,更为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的出口,从而带动国内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企业整体“走出去”,真正实现产业链的共赢,否则,就只能是低层次的“走出去”,做别人的“小伙伴”。比如,在融资基础上通过贷款换工程,作为跳板走出去,只能算“借船出海”;依靠设备输出、工程建设走出去,因可替代性较强,最多算是“拼船出海”;只有以技术为先、型号牵引,输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品牌,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堪称“造船出海”,应该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那么,中国核电“走出去”的自信源于哪里?突破方向在哪里?

从技术层面来看,《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明确了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推进AP1000、CAP1400、高温气冷堆、快堆及后处理技术攻关。

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的判断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发展的第一方阵。我国核电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自主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具备了在更高起点上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在三代核电领域,我国开发出基于AP100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同时拥有基于法国M31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在四代核电技术方面,具备了快堆和高温气冷堆的研发能力,同时在核燃料国产化与循环等关键环节技术方面,也实现了重大跨越,取得了一批重大成就。

以华龙一号为例,其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自主知识产权覆盖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完全实现了独立自主。在经济上具有比较优势,出口造价仅为同类机组的60%左右,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商业市场竞争的实力。 4月份,中国和巴基斯坦国两国达成出口5座“华龙一号”核反应堆的协议,涉及金额约为150亿美元。

以国家重大专项支持的CAP1400为例,自主先进技术加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将构成CAP1400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举全国之力的国家品牌,在技术先进性之外,其已经带动产业整体升级,基本完成三代核电产业链建设。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预计到2020年实现CAP1400核电站成套出口,并带动关联行业共同出口。到2030年批量获得国外核电项目工程总承包项目,成为全球核电技术主要供应商。

原标题:凭什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核电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华龙一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