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解析】工业4.0的M和I

2015-06-16 10:26来源:智慧城市圈子关键词:工业4.0互联网+制造业体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而I端的技术创新可规划性较低。一方面,突发的、颠覆性的创新多发,增加了技术演进路径的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在互联网创新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因此,I端的技术创新要交给市场,少监管,多开放,打基础。争取多形成“众创空间”这样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产业集群。

搭好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让这些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让小企业自动自发在集群内找到合适的位置,让大型的工业制造业链条在集群内被分解、形成不同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健康产业生态—这其实就是工业4.0当中提到的分散化、去中心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软扶持,比硬规划更适合I端的技术创新。

13.中国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未来展望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是万物互联的前哨战。套用我们在“互联网+”愿景篇中的六层次模型,目前国内的制造业还处在起步的“移动互联”层,高一级的“数据交换”层还没有普及,实现“动态优化”层的场景凤毛麟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泛的“效率提升”、“产业变革”、“经济转型”都还只是美好的愿望。反过来想,互联网+制造业如果提升到较高的层次,那么变革后的制造业、转型后的工业经济,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首先,企业的边界被打破,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生产和设计开发任务,在大中小企业中合理分配,协同生产。这种网状结构是去中心化的,高度发达的互联网、能力强大的云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的规模劣势,达至企业不论大小,谁有关键的创新能力,谁就可以成为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组织者,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其次,软件硬件平衡发展。以企业级软件为入口的硬件互联网及机器上的传感器为基础,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在云平台上的实时交互,形成人与机器的社交网络(设想这样的场景:你的微信好友中不仅有熟人,还有自己的爱车,和家里的中央空调)。强大的计算能力配合丰富的数据,对产品从生产规划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事先模拟,实物损耗被降至最低。

最终,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成型。这必然是一个大而强的产业系统: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工业自动化系统、新材料,到中游的装备制造、汽车、飞机,到下游的销售消费,全面提升的高效产业系统。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在“互联网+:愿景篇”中提到的“经济转型”这一“互联网+” 最终层在制造业中的完成形态。

原标题:互联网+制造业 M版与I版是什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工业4.0查看更多>互联网+查看更多>制造业体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