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一带一路 新能源矩阵力挺中国电力走出去

2015-06-16 10:32来源:中电新闻网关键词:一带一路新能源能源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其二,融资成本过高,降低了境外项目的竞争优势。当前,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大都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贷款,而中国银行难以实现完全的项目融资模式,需集团公司担保,同时政治风险、法律咨询等费用普遍偏高,项目融资成本偏高,直接影响我国参与境外项目招投标的优势。亚洲开发银行高级能源顾问沈一扬建议,“一带一路”投资要促使当前民营资本大幅度出海。第一,选择项目要符合伙伴国家发展战略;第二,盈利能力和财务保障的可持续性必须充足;第三,企业将来要有能力吸引商业贷款,光是股权远远不够;第四,关注可持续发展、环境效益等附加效应。

最后,中国标准尚未融入国际,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度不高。当前,大部分国家对中国制造的设备设有经认可方可进口的强制性要求,施工方面只认可国际标准,参与境外项目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当地标准进行转换,极大影响了项目争取、开发时间和经营成本。对此,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研究规划部主任张世国表示,中国在尊重和适应各国的标准下,应努力提高本国竞争力和话语权,争取更高的国际认可。

抱团出海 资本运营是关键

专家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中国企业急需抱团出海。众多中国企业相应国家号召纷纷走出国门,但由于境外项目信息渠道来源多,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个中国企业竞争同一个项目的情况,这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直接影响境外投资项目的受益,损害中方的整体利益。因此,当务之急,我们亟需建立一个协调机制,促进企业自律,促进企业抱团出海。

其次,应以“资本运营”为核心构造新能源国际合作体系。我国电力能源“走出去”,需要以中国企业融入和适应国际投融资规则的必然过程,在业绩和股东回报为核心的管理绩效前提下,建立以资本市场推出为核心,围绕电力及新能源国家化的投融资平台建立融汇产业链、供应链和金融链的资本运营体系,进行“融、投、管、退”的全资本周期管理。通过电力及新能源国际项目投资带动中资银行国际化、顺应国际专业的项目贷款模式,熟悉国际融资规则;通过银行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促进中资企业的电力及新能源国际化进程。

最后,应培养国家团队,整合国际资源。如今,中央能源电力企业已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同时,管理机制也需同国际接轨。企业国际化的重点在于管理机制的国际化,而不是人员比重的国家化。国家化的优质资源和专业往往控制在少数外资企业和部分高管手中。中方可通过股权入股等方式,吸纳优秀外资专业人员和高管加入中国企业,通过“榜样”的商业思维习惯和商业规则,培养出一批兼具国际商业规则和中国企业文化的中资队伍。

原标题:一带一路 新能源矩阵力挺中国电力走出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一带一路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能源电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