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市场正文

直面核电公众沟通对核电发展的影响

2015-07-02 08:46来源:中国核工业报作者:胡春玫 董泽宇关键词:核电建设核电重启核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初期处于保密状态,而当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担忧。只是后来随着秦山扩大了解核电的基层群体,注重沟通,筑实理解核电的基础内容,培育支持核电的基本队伍,携手建设“三优海盐”,民众才从最初的担心、避核,转变为放心、亲核。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筹备之初,也曾历经波折。筹备期间,先后发生了大量香港民众集会反对建设核电站的现象。为了消除公众的疑虑,相关方面建立了大亚湾核电安全咨询委员会,让政府、企业、专家、公众共同参与进来,了解核电,核电站最终于1987年动工建设。这也被视为我国开展核能公众沟通的成功典型。在多年的实践中,大亚湾核电站建立透明之制,确定透明之策,倾听社会声音,接受公众监督,获得了社会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核电行业公众沟通不断创新思路,努力寻找拉近核电与公众距离的新途径。全国中学生核电知识竞赛、核能公众沟通研讨会以及核电站特色科普活动等纷纷举办,为核电行业阳光形象的建立做了各种尝试。而核电“微旅游”、核电“小苹果”等的出炉,在创新沟通模式的同时,也为公众沟通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但也要看到,“公众沟通并不能解决在核电征地、地区发展等各方面遇到的全部问题。”陈荣指出,比如对于邻避现象,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利益与风险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

媒体的导向作用

还应看到的是,公众对核电的“陌生”和“恐惧”,除了自身专业知识缺乏外,很大程度上源于媒体的舆论导向。

查阅不少社会媒体关于核电领域的相关报道,不难发现核辐射、核泄漏、核事故等负面词汇充斥其中且出现频率较高。有些新闻事实经一些媒体“过滤”和“放大”之后,很容易对公众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以曾经喧嚣一时的“江门”事件和 “桃花江乌龙事件”为例,由于报刊和互联网媒体的竞相报道转载,两者分别在短时间内成为热点的互联网事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然而,在经历了虚假新闻报道—政府介入—专家解释—企业辟谣—新闻更正等一系列“亡羊”继而“补牢”之后,最早的说法很快被否定,一场关于核电的舆论大戏方算落幕,但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

对此,资深媒体人、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总编、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会长黄凤荣认为:媒体应更多报道核电发展的优势、与经济的关系、核电安全等方面选题,并主动策划与核电发展相关的社会性话题,从而带动媒体间自然传播,做好核电发展的舆论导向工作。

早前,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陈钊曾做过一份《广东省核电公众认知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13.79%的受访民众表示了解核电, 41.38%的民众不了解,有63.02%的受访民众认为核电站对自己的健康有影响,52.08%的受访民众不支持在自己所在城市建核电站。受访民众中,超过一半人数表示不会参加反核事件,而31%的民众表示看情况。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一项技术的了解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和支持程度。报告以点带面,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民众对核电了解程度较低,而这也容易产生反核心理。尽管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得不说,我国核科普、公众沟通依旧任重道远。这需要政府、行业机构、核电企业、媒体、公众的携手推进,才能在更加重视个体意愿的当今,实现核电行业与公众之间信息对称,以形成更广泛地推动核电发展的民意基础。

“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程度及对待国家大事的理性科学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这一点认识,我想我们会越来越觉得重要。”杜祥琬说。

“核争议”中的政府公众沟通

2013年7月4日,南方某市政府向社会发布了一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征集拟在当地建设核燃料项目的公众危见,公示期为十天。不料公示激发公众强烈反对,直到7月13日该市“顺应民意”,以下发红头文件的方式正式宣布取消核燃料项目,事件方才得以平息。从“稳评”公示发布到项目终止,只有短短不到10天时间,却造成投资约370亿元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戛然而止,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政府公信力受到影响。

原标题:直面核电公众沟通对核电发展的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建设查看更多>核电重启查看更多>核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