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电力金融财经正文

镜鉴丨激进汉能:新能源规模与速度的困局

2015-07-13 09:02来源:电车之家关键词: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汉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无锡尚德的主营业务是多晶硅电池,汉能则是主攻薄膜电池发电。在全球,薄膜发电占整个光伏产业10%的份额都不到。2012年之前,多晶硅企业风头正旺,但是李河君的想法与产业潮流完全不同。

“2006年施正荣他们做(多晶硅)的时候,我做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很多人做多晶硅,汉能不做,这是基于对行业的战略判断。薄膜化、柔性化是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方向。”李河君说。

也许是为了避开国内白热化的竞争,汉能选择了太阳能薄膜发电业务。施正荣曾在上海漕河泾生产薄膜电池,但最终失利。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在2011年表态,十年内英利不会涉足薄膜产业。

李河君把首家光伏公司也放在了老家,名字是“河源汉能”。2009年7月,汉能与河源市政府签订协议并开工建设,2011年11月河源汉能工厂正式投产。厂区内多块电子屏幕上滚动着汉能的宣言: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

汉能避开了光伏产业的寒冬。2012年后,国内光伏产业遭遇欧美“双反”,市场大幅萎缩,内部资金链吃紧。多年来,人们不断想象着新能源的春天是什么样子,但暖阳未到,寒流就摧残了产业的幼芽。2013年,尚德重组,赛维破产,英利销量下滑……告别曾经的暴利,各大晶硅企业开始强调全产业链,自建下游电站,消化自己的产能。

其实,当李河君想进入光伏产业的时候,公司的其他领导层倾向于做晶硅电池。在2009年年初的公司年会上,李河君做了题为《我有一个判断》的讲话,其中提到“我仿佛已经看到晶硅一片死尸”。无论领导层是否全部认同,这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实现了“力排众议”,带领汉能进入了薄膜产业。

尚德施正荣的博士专业正是太阳能薄膜技术。薄膜领域的“专业人”施正荣没敢做的事,李河君大胆地去做了,他把水电的现金流和汉能的命运,全部押到了薄膜发电上。

点评:

晶硅产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技术、原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的成本难以压缩,只能大量投入资金与劳动力,追求规模效益。当市场萎缩,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上涨,注定要陷入困境。

中国人领先一把

河源的生产工厂是一个样板。建成之后,汉能开始在全国开建生产基地,并迅速实现了规模化扩张。

2010年6月,四川双流基地开工。紧接着,海口、南京、武进、双鸭山等城市的生产基地陆续开工。最终,汉能在全国投资建设了九个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

然后,汉能又尝试掌控产业链。从上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线装备,到中游电池、组件生产,再到下游光伏产品应用,汉能都有所涉足。其目的很简单:实现研发与应用并举,将高转换率的薄膜发电产品广泛推向市场。2014年底,汉能薄膜发电产能已经达到300万千瓦。

终端产品层面,汉能与宜家合作,在国内5个城市的宜家商场安装了户用发电系统——屋顶太阳能薄膜发电电池板,并进行了试运行。薄膜电池技术属于分布式能源结构,最大优势也在于能独立应用在房顶、各种移动设备上。与一个家居装修大卖场合作,汉能赚了大便宜。

宜家给汉能的便利不只是在中国,汉能户用发电系统也进入了欧洲,在英国、荷兰、瑞士、波兰等国家都有所涉足。到2015年初的时候,汉能的户用发电系统在全球“已累计销售数千套”。

晶硅企业在做地面电站,汉能也在全球进行电站建设,与欧洲多国签订了约1000万千瓦的薄膜发电站建设协议。

在光伏应用方面,汉能成立了8个事业部,包括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户用发电、农用设施、汽车应用、电子产品、通用产品、商用无人机、特种产品,都是空间“超过万亿元”的细分市场。

要做施正荣没做好的事情,李河君还要弥补自己的技术劣势。薄膜电池必须提升单位面积的电能转化率,每度电的成本才会低于晶硅电池发电,才会有竞争力。

为此,在2012年到2014年期间,汉能先后并购了德国、美国的四家拥有相关技术的公司。尚德在2013年宣告破产重组,当年年底汉能收购了美国公司MiaSol——它拥有光电转化效率最高的薄膜技术。

原标题:镜鉴丨激进汉能:新能源规模与速度做的困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清洁能源查看更多>分布式能源查看更多>汉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