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市场正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央企如何布局?国企、民企“联姻”?

2015-07-31 08:38来源:国资小新关键词:国企改革电力央企能源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关键装备制造业集中优势“兵力”

今天,当我们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一种带有抵触语调的央企“垄断”论调依然甚嚣尘上。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由国资委牵头发起的“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在2010年8月成立之初,便引来了媒体对于央企“垄断”、“主宰”之类的预测。

尽管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不断强调,联盟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切实避免重复建设。可这在“垄断论”持有者看来,无论是相关职能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可能给国企进军新兴产业提供特殊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极容易形成局部性、阶段性垄断。

求诊:国有企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是否存在多数领域的垄断现象,在此,不妨以一组数据加以佐证。根据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占比为63.5%,高于上市公司总体11.6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体。

既然,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中,占有绝对性优势。当下,我们在考量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中化行为时,是否需要高度警惕和防备,参照高铁的成功先例,我们不妨以另一个视角评价“垄断”。

中国高铁起步之初,更多面临着来自于德国、日本、加拿大等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经过早期“市场换技术”的无奈后,以中国中车为代表央企,之所以能够在十年之内完成高铁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最终实现高铁标准的成功输出,而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集中推动力。

在时杰看来,国有企业解决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其实就是解决效率问题,工业化的初期一定讲求集中度,高效完成重大装备技术的创新升级。按照工业发展一般规律而言,当工业相关的服务业开始外包时,即流程重组出现后,相关服务业,如销售、设计、人力资源等链条环节高度竞争的市场才逐渐形成。

方向:打个比方,如果将中央企业在过往5-10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看作一场游击战,未来,央企真正需要打赢一场漂亮的集中式攻坚战。

在2015年4月1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规划发展工作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丹华强调,中央企业要坚持立足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利用高新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整合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竞争力。

作为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眼下,我国大型客机每年花费在采购国外飞机上的支出仍然十分巨大。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大飞机技术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近20年,为赶超美国波音、欧洲空中客车两大巨头,研发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技术,国有企业仍需“垄断性”布局。

此外,在谈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时,柳卸林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伴随的不确定性,正如,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今天,依然不尽如人意。”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衷,更多是为了实现能源替代,从而摆脱石油资源的严重依赖。从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考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其问题与矛盾可谓盘根错节。

受制于现代工业的“沉没成本”,即使我国已经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政策扶持、价格补贴等方面狠下功夫,仍然无法扭转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加工和组装的产业链中低端跟进的现实。

沉没成本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从国际市场来看,德国作为最早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其新能源汽车技术已趋于成熟,而以聆风、特斯拉、福特等为代表的美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则以后起之秀的姿态,风靡全球。试想,如果继续发挥“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的集中性优势,实现中国电动汽车标准的“海外输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独领风骚或指日可期。

原标题:国资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央企如何布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企改革查看更多>电力央企查看更多>能源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