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重磅】三评上海外三电厂“节能减排技术”及“251工程”质疑

2015-08-05 12:21来源:能源观察作者:朱小令关键词: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供电煤耗超低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如果业内其他电厂或者机组没有同样做过件事的话,按照唯物辩证法,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如果没有“第二”,哪里来的“第一”?

5)建议:不妨综合各种指标,如:投资、性能、利润等,在同型号和容量机组中,同等条件之下,“认证”一下,究竟“鹿死谁手”,谁是‘天下第一机’,还真不好讲!

2.图3是哪台汽轮机的中压缸通流第一静叶片照片?

参考文献[2],证实SPE综合治理系列技术,机组效率提高0.419%。“外三公司汽轮机在运行30个月后,所拍到的中压缸第一级叶片,叶片依然光亮如新(图3)。性能试验的比对表明,从机组的第一次启动至今,汽轮机的内效率丝毫未变”。

参考文献[4]介绍:2007年11月10日第一台给水泵试转;2007年11月8日第一台锅炉冲管;2007年12月7日第一台机组带旁路启动。在2009年10月机组检修中,对汽轮机叶片进行了检查和拍照(图5)。

1)图5是外三电厂2007年12月7日(第一次冲转)至2009年10月,只有22个月左右。图3中文字显示是“运行30个月后”的照片(见图3中红色方框内的文字) [2],又是哪台机组的?图3照片出自何处?30个月反而“光亮如新”!8个月后又派人进去拍的?(编者注:为什么22个月时叶片已经腐蚀,30个月却光亮如新?)

2)尽管笔者在“二评”中曾经强调过:从摄影技术角度而言,4张照片均不能客观地和真实地反映或证明,所要证实的叶片是否被固体颗粒冲蚀和自身高温腐蚀的问题。

但是,图4、6同型号两台机组分别运行70、80个月(照片由拍摄者提供),也没有采用外三‘创新SPE综合治理系列技术’,叶片表面依然光滑。3张图的重大差异就是:图4、6不像图3(外三的)那么‘光亮如新’,而且,图4、6金属表面有明显的蒸汽曾经流过的痕迹,而图3(外三的)则没有。另外,图3再与外三电厂提供给“指标现场认证单位”的图5[4],进行相对比较,差距亦如此之大!

3.外三“世界供电煤耗之最”

2015年7月18日,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消耗方面,外三公司目前发一度电仅用煤276克,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图7)。参考文献[2]提供的外三电厂7、8机组年度基本指标(图8,笔者汇总于表2)。

由于发电企业设备的技术特点等,直接影响机组煤耗的因素很多,如:冬天与夏天、白与昼等。理论上严格的讲,机组与煤耗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煤耗“定格在276 g/kW•h”,重要概念必须完整、准确的表述清楚,谨防重现参考文献[2]3.2节,竟把发电煤耗与供电煤耗相对进行比较的严重失实。

 

请外三向公众说明:

1)“目前”的定义,具体是什么时间?

2)什么运行条件下,是机组的是发电煤耗,还是供电煤耗?厂用电率?

3)什么技术标准测定的机组什么煤耗?厂用电率?

4)由什么资质单位测定的机组什么煤耗?厂用电率?

5)又是经过什么机构评审的机组什么煤耗?厂用电率?

6)与世界上哪些同类电厂比较后得出的结论?这些电厂的厂用电率?……

“认证证书”再次发挥作用,公布的“目前”煤耗276 g/kW•h,恰恰与2011年煤耗“认证证书”的供电煤耗276.02 g/kW•h[3],基本一致呢?假如就是指供电煤耗,笔者“抛砖引玉”,认为有两种基本解释,亦请读者自己判断,为什么两个供电煤耗一致的原因。

1)2012年~2015年期间,两台机组每年的运行条件与2011年完全相同。故,供电煤耗指标亦相同。

2)自2012年以来,虽然机组负荷率时有变化,会导致机组供电煤耗指标上、下变化。但由于外三电厂‘创新技术’层出不穷,可能是这些‘创新技术’可以恰好控制机组因为负荷率等等因素变化,导致供电煤耗指标的上、下变化时,应用‘实时平衡校正技术’的结果。故,机组2012~2015年供电煤耗指标与2011年度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相同的。

另外:

1)为什么参考文献[4]中提供的2008年机组平均负荷率是74%(附表1中序号11带底纹的数据),而参考文献[2]中(图8数字红色下划线部分)提供的2008年机组平均负荷率是75%?虽然二者只差1个百分点,但是,诸如类似情况,在笔者阅读过的外三电厂相关文献中,曾多次出现,这绝非是偶然事件。然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数据的严肃性、准确性,是否翔实,是审查、评审、验收结论的充分地、必要地条件。

2)若表2中D、E列2008年与2009年负荷率相同(75%),供电煤耗则相对下降5.28 g/kW•h,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进行“创新技术”的结果和原因所导致?

4.“眼见为实”吗?

笔者认为:不完全对。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全面认识事物本质,有两个基本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眼见为实”,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步,属于感性认识范畴,该阶段,主要包括:耳听、手触摸、嗅觉、眼见……。

该个阶段鲜明的基本特点是:开始接触事物,即:调查研究。而调查得到的材料应该是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笔者认为,认识一个事物,如果没有充分而足够的时间,没有深入而细致地了解和调查研究,从而获得十分丰富的感觉材料,是无法真实了解事物本质问题。若被“走马观花”的地感觉一下,依此就能搞明白或者搞懂事物本质的话,应用唯物辩证法基本理论,稍加逻辑判断和推理一下,便可以得出:这事物的技术含量,一定是很低的基本结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查看更多>供电煤耗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