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电力急先锋:推智能制造 先从了解工业4.0开始

2015-09-08 09:13来源:北极星售电网关键词:工业4.0智能制造电力急先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Know-how不仅包括看得见的、硬性的生产技术,还包括开发设计、生产规划、质量管理,生产相关要素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秘密。这一切都需要人去实现,因此德国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视,而且是长期稳定地投入,这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虞蓉向记者解释。

近些年,很多中国企业与德国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合作、成立合资企业或者收购德国破产企业并把设备图纸搬回国内,但是效果不及预期。 在虞蓉看来,“中国企业虽然得到了技术、设备,却因为没有学会Know-how。德国人常对中国企业说,‘不是我不肯教你技术,而是这些技术你即使拿回去,没有应用的大环境,没有合适的技术人员,没有用。’”

另外一个人才机制差异在于中国雇员不习惯于几十年服务于同一家公司。“70%德国企业已经表示要在中国做研发,但是最大困难是如何找到合适员工,这对于研发企业尤其严重,最难的就是如何找到研发人员,这是德国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Rolf H.Koehler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端技术管理人才需要长期的培养,德国企业一般认为,学习、练习、出色表现,这是个一连贯的过程,光学习理解,却缺乏长期持续的练习,也很难最后拥有出色表现。但中国年轻人很容易跳槽。”

“社会浮躁,年轻人也难踏实。企业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人才,别的公司加个几千块钱,就跳槽了。不能在一个领域深耕,很难有创新、有成就。”朱丹对此也深有体会。

在某德国大型跨国公司任中国区高管多年的朱西玲告诉记者,“我在中国工作,就一直在问我的同事,为什么人都这么年轻,40岁以上的人去哪了呢?有丰富经验的人去哪了呢?这么多年,还是没有答案。”

双轨制VS学历制

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制度为“德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的基础,但是中国在技术工人培养上,过于注重学历,且学习与工作严重脱节

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对人才的渴求,侧面反映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德国在华招人难,这并非德国企业特有,其他外国企业,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同样面临一样的困难。” 德国商会上海董事会主席Titus Freiherr von dem Bongart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你看上海打造全球科技中心的政策,现在张江推出的政策,基本都着重在解决人才问题。怎么吸引国际人才,怎么留住科技人才。”上海张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朱丹告诉记者。

现在中国制造要往中高端发展,需要有科研技术人员,可是人才从哪来?换句话说,中国国内培养的技工质量如何呢?

说起这点,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几十年的朱丹有点着急,一方面企业不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

“企业以前主要是对中高层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对蓝领、灰领没什么投资,他们薪水低、职业素养不高。一个焊工班,27个学生,只有2个人做焊工,其他都转行了。”朱丹告诉记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工业4.0查看更多>智能制造查看更多>电力急先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