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在答记者问环节,介绍了我国核电建设运行整体情况。张星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核电发展始终贯彻安全第一方针,通过持续不断的核电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
4月26日于安徽合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发首展了万瓦级氦制冷机,这一超大型氦低温制冷机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万瓦级氦制冷机指液氦温度(即零下269摄氏度)下制冷量10000瓦以上的超大型低温制冷机,是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3日,上海发改委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其中提出:深入推进工业通信业领域碳达峰,加快布局和培育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储能、绿色燃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另外在附件重点工作任务上,还提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支撑作用,依托
近日,上海市发改委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快吴泾等重点区域整体转型,推动漕泾综合能源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化工产业集聚。实施落后产能调整项目450项。加快布局和培育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储能、绿色燃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加
4月16日,新奥集团能源研究院对外称,其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玄龙-50U”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氢硼聚变等离子体100万安培放电。而在不久前,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也传来好消息,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了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
4月23日,上海发改委关于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推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多元发展,全市光伏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金山一期海上风电力争建成并网。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持续提升,绿电交易规模力争超过70亿千瓦时。推进绿色燃料产能建设,前瞻谋划绿色燃料重
4月23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文件提出,完成全市“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各区、各行业、各重点区域夯实目标分解和推进机制,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按照完成“十四五”规划总目标设置年度目标。努力推进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氮氧化
4月16日,新奥“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验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兆安)等离子体电流。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新奥引领的球形环氢硼聚变研究跃升至高参数运行区间,同时也标志着新奥“玄龙-50U”装置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迈出氢硼聚变商
上海未来启点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拟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也是上海国投公司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存续期15年。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及其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
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
3月25日,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强势上涨。截至收盘,常辅股份以30%涨幅涨停封板,天力复合涨超20%,哈焊华通、中洲特材等封20%涨停板,中国核建、中国核电等纷纷红盘。消息面上,我国多个核聚变试验装置取得进展。近期,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首块顶板顺利浇筑,标志着这一世界级科研设施
这是8月7日拍摄的中微子探测器模型。8月7日,位于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举行媒体开放活动。该实验站2007年开始动工,位于山体内部,包括长3000米的隧道和5个地下实验厅。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这是8月7日拍摄的中微子探测实验现场。8月7日,位于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大亚湾中微
大亚湾最近着实又火了一把!17年9度空缺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今年终于有主了,花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获奖消息传出后,有不少媒体小伙伴来找广核君,要来大亚湾一探究竟。这不,1月23日,CCTV记者来到大亚湾核电基地,就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展开了揭秘采访。借着CCTV记者采访的难得机会,小编有幸进入
翘首以待,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揭晓,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1月9日获得殊荣。这个自然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奖17年来曾9度空缺,可谓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简单来说,获得项目必须是重大科学发现,得到同行认可。得奖的大亚湾实验到底是什么?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途中,
北极星储能网今日从深圳市政府获悉,经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4月12日全文发布。纲要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进一步扩大优势,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储能、新能源汽车、高端材料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加大能源保障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大唐宝昌电厂和京能钰湖电厂扩建,加快华电坪山等燃气热电冷联供及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建成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滇西北至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深圳段
中国首次研制成功核电主泵大型贫铀飞轮2月2日,在中核集团旗下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国内首套CAP1400核电屏蔽主泵用贫铀飞轮组装完成,经动平衡测试,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作为我国自主化开发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屏蔽泵电机配套的关键零部件,该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成功研制
导读:重启、回归、并轨、提速......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核电元年,一点也不为过!在经历了2014年的零开工、零建设之后,2015年中国核电正式重启,红沿河核电站5号、6号机组,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6号机组相继获批,到2015年下半年我国新投产8台核电机组,这是我国历史上年度投产机组最多的一年。总理代
11月9日,美国加州硅谷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大亚湾实验团队领导者之一的王贻芳接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11月9日,被称为全球科学界第一大奖的突破奖(BreakthroughPrize),在美国加州颁发了2016届总奖金为2200万美元的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新一届奖项
中科院高能所邢志忠教授説,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发现中微子振荡有贡献的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正好他给国科大的授课,讲的是中微子理论和唯象学。1995年他和国外导师的小论文预言中微子混合包含两个大角和一个小角,而且CP破坏相角在正负90度附近。但当时几乎所有的理论家和实验家都相信,中微子混
国内第一条放射性次级束流线10月6日,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时,这已经是诺奖第四次垂青它。事实上,这颗屡次荣获诺奖的小小粒子,与中国有着其很深渊源。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王淦昌着手研究中微子的探测问题,提出了测量中微子的
大亚湾近点实验厅可以说,中微子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粒子。10月6日,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dot;麦克唐纳时,这已经是诺奖第四次垂青它。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试验室取得的重要成果,补齐了中微子振荡证据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从而将梶田隆章和
12月13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宣布,在该实验室一次核聚变实验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超过所消耗的能量。这无疑是核聚变研究历史上最具突破性的进展。来源:能源新媒作者:武魏楠人类历史第一次与核裂变不同,核聚变是将两个源自融合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会释放出巨
新华社悉尼12月4日电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超级计算机帮助下创建的电子-分子碰撞模型数据库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采用,为ITER开发控制核聚变的关键诊断工具提供了帮助,朝最终实现受控核聚变又迈出一步。核聚变是太阳等恒星的能量来源。在这些星体核心的超高温和高压下,氢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
核电技术发展:自1951年12月美国实验增殖堆1号(EBR-1)首次利用核能发电以来,世界核电至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截止到2018年年底,全世界核电运行机组共有500多台,其发电量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8%1、什么是核能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它周围的电子构成的。轻原子核的
一家荷兰的能源公司(NRG)利用钍基熔盐的裂变反应发电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首次利用钍基的实验。距离使用钍作为铀的替代品以提供更清洁、更安全的能源可能还有一段时间,钍较铀而言,更难武器化。随着核能在一些国家的蓬勃发展,核威胁恐惧逐渐上升,回到核武器这个有争议的话
核聚变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希望所在,科学家正试图利用激光聚变技术,把海水中丰富的同位素氘、氚转化为取之不尽的能源,但是实现可控核聚变极为困难。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在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ICF)领域的新成果让奋斗在ICF道路上的科学家看到了新的希望。ICF的原理是在极短时间内加热和压缩微型靶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3月5日,英国13岁学生爱德华兹在兰开夏郡中学实验室创建核聚变反应堆,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核实验专家”。当13岁的杰米-爱德华兹告诉校长计划在学校建造一个核反应堆时,校长提出一个疑问:“这项实验是否会引爆学校?”他的核聚变反应实验计划受益于14岁美国学生泰勒-威尔逊的启发,威尔逊此前曾是制造小型核聚变反应的全球最年轻研究者,2008年在美国内华达州完成核聚变实验。最初爱德华兹试图联系原子能实验室和大学研究机构,并寻求帮助,但是他们对爱德华兹并不重视。最后他选择了自己的学校,并获得了校长
世界最大激光器、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正距离其目标越来越近,显示了一个可持续核聚变反应装置正在由梦想逐步成为现实。但由于基础物理研究和工程技术的问题,要使核聚变达到能够稳定输出能量的水平,仍有显著障碍需要克服。中东的石油、南非的黄金……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据研究,地球数十万年积聚下来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总体上还可供人类使用100年左右。而当前使用的核能又因其巨大的安全风险,可持续性并不被人看好。因此,核聚变成为了人类畅想获取“取之不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