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
曹俊
新闻背景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表彰他们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证实中微子有质量。它揭示了微观世界一个全新的规律,对研究宇宙和天体的起源与演化也有重大影响。
从1957年提出想法,到2002年通过大气中微子实验、太阳中微子实验、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确立,中微子振荡现象探测发现,一波三折、令人惊奇。
太阳的能量来源
太阳的光和热滋润了万物生长。科学家们长久地思考,它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太阳对我们太重要了,它表面上的一点涟漪——太阳黑子,也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可观的影响。几百年前,有人说跟煤燃烧一样。一百多年前,有人说是引力释放的能量。直到几十年前,科学家们仍在争论这个问题。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的突飞猛进,让英国的爱丁顿提出了更合理的假说:太阳的能量来自氢核聚变。接下来的二十年,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困难被解决,到1939年,德国科学家贝特等人提出了完整的机制:氢核通过质子-质子链反应和碳-氮-氧循环反应,聚变成氦原子核,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得不到实验检验的理论只能算是一种假说。现在我们有一个听起来几乎完美的答案,怎么才能检验它对不对呢?核聚变只能发生在太阳核心很小的一片区域,那里的温度和密度远远高于外层,才能让聚变反应得以发生。产生的热能要经过10万年,才能传递到太阳表面,变成我们能感知的光和热。要验证这个理论机制,似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就算是脚下的地球,我们至今也不能深入核心去探究。
幸好有一种神秘的粒子,它可以轻松地从太阳核心穿出,告诉我们太阳的秘密。它叫中微子。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为解释核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的现象,预言了这样一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26年后,费尽千辛万苦,科学家还是在核反应堆旁找到了中微子存在的证据。假如贝特的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根据太阳释放的能量,精确地计算出太阳释放出多少中微子,以及它们的能量分布。计算得到的数字让人惊讶:尽管地球离太阳这么远,每一秒钟依然有3亿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
1968年,美国的戴维斯在一个废旧金矿中观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他采用了615吨四氯乙烯作为探测器。因为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反应,亿万个太阳中微子毫发无损地穿过探测器。但偶尔也有例外,大约每4天会有一个中微子被捕获,将一个氯原子变成放射性的氩原子。通过探测氩原子的放射性,戴维斯探测到了太阳中微子,证实了爱丁顿和贝特关于太阳能量来自氢核聚变的理论,因此荣获了2002年诺贝尔奖。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尽管戴维斯如愿找到了太阳中微子,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测到的中微子数仅有预期的三分之一。这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是贝特的太阳模型不对吗?这可是个大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看似合理,但一到认真定量分析就证明不对的理论比比皆是。事实上,直到今天,人们仍在更高的精度上反复检验太阳模型,比如最近发现的太阳金属丰度疑难。
也可能是戴维斯的实验测量不准确。太阳中微子在他的探测器中每4天产生一个氩气原子,在615吨液体中捞个原子,比渤海中捞一根针还要难。他通过吹氮气的方法,将这个原子捞出来。尽管他通过小的验证装置说明,90%以上的氩原子都能捞出来,也不能让人信服。假如他实际上只捞出了30%,那就与理论一致了。可怜的戴维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个实验,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做了整整30年时间。到他获得诺贝尔奖时,已经88岁高龄,是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探测太阳中微子的行列,几十年间,通过镓俘获、在水中散射等不同的方法,大家确信,理论预测中的太阳中微子确实大部分丢了。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中微子发生了振荡,从一种中微子变成了其它中微子。太阳产生的中微子是电子中微子,自然界还存在另外两种: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1957年,叛逃到前苏联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庞蒂科夫提出了中微子振荡的概念。假如中微子有质量,而且不同中微子存在混合的话,中微子就能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另一种,还能变回来,像波一样振荡。由于这些探测器对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不灵敏,太阳中微子振荡成其它中微子后,就像是丢了一样。
用中微子振荡解释太阳中微子丢失听起来很合理,但一定量分析又不对。首先,不同的实验虽然都看到中微子减少了,但减少的程度却不一样,无法同时解释这些实验结果。其次,太阳很大,不同地点产生的太阳中微子处于振荡的不同位置,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平均效果,最多只会丢一半,而戴维斯看到的是丢了三分之二。
很长一段时间,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大气中微子反常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小柴昌俊提出进行神冈实验,来寻找质子衰变。在现有的理论中,质子是稳定的。假如存在更基本的大统一理论,质子就会衰变。神冈实验位于岐阜县一个地下1千米的废弃砷矿中,采用了3千吨纯净水和1千个极其灵敏、能够探测到单个光子的光电倍增管。实验1982年开始建设,1983年建成。
神冈实验没有找到质子衰变,但是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来自太空的高能宇宙射线在地球大气层中会产生大量中微子,称为大气中微子,包括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质子衰变即使有,也是极其稀少的,必须非常干净地去掉各种假信号,因此需要准确估算大气中微子会带来多少假信号。1988年,小柴昌俊的学生、29岁的梶田隆章在分析数据时发现,测到的中微子比预期少,被称为“大气中微子反常”。
当时很自然就想到是不是中微子振荡?但是没有最终的定论,原因有三。首先是预测大气中微子的产额比较复杂,有可能计算不准确。其次是理论家们不相信。要用中微子振荡解释大气中微子反常,需要中微子的混合是最大值,这与在夸克中发现的小混合很不一样。第三,同时进行的还有法国和意大利的两个实验,他俩居然说没减少。
非凡的发现需要非凡的证据。不管怎么样,这样单薄的证据不足以让人相信中微子振荡。
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
如果不是大自然的慷慨,大气中微子反常之谜也许还要延续很久,因为中微子太难探测,更准确的实验需要大笔的经费投入。就在小柴昌俊退休前不久,银河系的小兄弟大麦哲伦星云内有一颗恒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它的临终挣扎就是超新星爆发——SN1987A(实际上它的光传到地球上需要16.8万年)。它的光芒盖过了整个星系,肉眼就可见到。这是400年来观测到的最明亮的超新星。神冈实验观测到了11个它发出的中微子,证实了超新星爆发会产生极其多的中微子。超新星在宇宙演化中非常重要。主流的理论认为,它的爆发需要中微子助力才能发生,但同太阳中微子一样,需要证据证实。小柴昌俊因“观测到来自宇宙的中微子”,与戴维斯一起分享了2002年诺贝尔奖。
因为这个成果,日本政府同意小柴昌俊建造一个大得多的新探测器——超级神冈。它于1991年开始建造,1996年完成,采用了5万吨纯净水,13000个光电倍增管,是国际中微子研究当之无愧的旗舰。直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仍然让人震撼。
1998年6月的日本高山市,在发现“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10年后,梶田隆章代表超级神冈在“国际中微子大会”上报告,以确凿的证据发现了大气中微子振荡。比神冈实验大20倍的超级神冈,测到了足够的大气中微子,显示了它的丢失比例随飞行距离的变化,而这是中微子振荡的关键特征。
丢失的太阳中微子找到了
在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3年后,阿瑟˙麦克唐纳领导的加拿大萨德伯里实验宣布找到了失踪的太阳中微子,证实了太阳中微子振荡。
1985年,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华人物理学家陈华森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采用重水同时探测三种中微子,这样就可以知道太阳中微子是真的丢了,还是通过振荡变成了其它中微子。以前的太阳中微子实验都只能探测电子中微子。
根据这个方法,加拿大在一个地下2100米的镍矿中建造了萨德伯里实验。重水非常昂贵,不过加拿大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商用核电站是唯一采用重水堆技术路线的,实验得以从核电公司借了1千吨、价值约100亿元人民币的重水。跟神冈实验相似,它也采用水和光电倍增管做探测器,只不过换成了重水,装在一个直径12米的有机玻璃容器中。1999年实验开始运行,到2001年,已探测到了足够的太阳中微子,证明电子中微子确实丢失了,结果与以前的实验一致;但三种中微子的总数却没有变。不幸的是,陈华森于1987年去世,年仅45岁,没能看到实验成功。
理论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美国物理学家沃芬斯坦注意到,电子中微子在物质中会受到电子的散射,将改变中微子的振荡效应。后来前苏联的米赫耶夫和斯米尔诺夫将这个想法用于解释太阳中微子问题,人们才意识到,以前认为中微子在从太阳飞到地球的过程中发生振荡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对能量比较高的中微子,振荡发生在太阳内,飞出太阳后就不再振荡了,这样振荡几率就可以超过一半。而能量比较低的太阳中微子物质效应比较小,飞离太阳后还可以发生振荡。这样可以精确地解释为何不同实验看到不同的结果,因为它们的能量范围不同。
2002年日本KamLAND实验用反应堆中微子证实了太阳中微子振荡模式。至此,中微子振荡得到了完全的证实。
宇宙反物质消失之谜
物质世界最基本的规律由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描述,它是无数实验证实的、内部统一的理论体系,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先后被授予了18次诺贝尔奖!在这个理论中,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中微子振荡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以确凿的证据证明,标准模型需要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修改,也有可能打开一片新空间。
宇宙诞生时,正反物质成对产生,是一样多的。但现在我们的宇宙几乎找不到反物质的踪影,被称为“反物质消失之谜”。中微子振荡中会出现一种称为“CP破坏”的现象,导致正反物质的行为不对称。是不是中微子振荡导致了反物质的消失,是宇宙起源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因为中微子振荡的重要性,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的梶田隆章和证实太阳中微子振荡的阿瑟˙麦克唐纳。
2012年,中国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除大气中微子模式和太阳中微子模式外的第三种振荡模式,为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和“CP破坏”打开了大门。有多个新实验被批准或正在申请中,包括中国采用2万吨液闪探测器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美国采用1万-4万吨液氩探测器的加速器实验,印度采用5万吨铁的INO实验,韩国1.8万吨液闪实验,美国在南极的PINGU实验,法国在地中海的ORCA实验,以及日本100万吨纯净水的超超级神冈实验。
可以预期,未来的一二十年,将会有更多的中微子秘密被揭开。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言人和江门中微子实验副发言人,2012年“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杨振宁奖”获得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上海未来启点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拟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也是上海国投公司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存续期15年。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及其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
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
3月25日,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强势上涨。截至收盘,常辅股份以30%涨幅涨停封板,天力复合涨超20%,哈焊华通、中洲特材等封20%涨停板,中国核建、中国核电等纷纷红盘。消息面上,我国多个核聚变试验装置取得进展。近期,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首块顶板顺利浇筑,标志着这一世界级科研设施
新一代“人造太阳”预计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在科幻作品中,核聚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回到现实,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目前,我国新一代
近年来,我国核聚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然而,当前我国核聚变研究总体水平在全球处于何种地位?未来核聚变能源将与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形成怎样的能源架构?在核聚变能研发过程中,中国如何统筹“国家队”与市场力量……今年“两会”前夕,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
中国核电2月28日公告,公司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投资金额为10亿元。该事项已通过公司董事会审议,尚需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根据测算,本次对外投资事项构成关联交易,但不会达到《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条件,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国际能源研报(2025年1月)(来源: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作者:杨永明)本期核心观点❖近期,泰国、波兰等国相继进入核电领域。其中,泰国计划将核电纳入2037年国家清洁能源发展目标,波兰政府则批准了高达147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建设该国的首座核电站。老牌核电大国也不甘落后,1999年以来法国首
2030年代初的某一天,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附近的一座新建发电厂,工程师将按下启动按钮,引发与太阳核心相同的反应。(来源:能源新媒作者:能源杂志)在一个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机器中,氢同位素将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碰撞并聚变成氦。这一过程将产生400兆瓦(MW)的清洁稳定电力,足以满足一座小
Euractiv网站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是否在核聚变领域超越欧洲、美国和日本?核聚变,即结合原子核以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长期以来一直被誉为最终的清洁且几乎无限的能源。欧洲在这项研究中取得了早期的领先,并凭借在法国的宏伟ITER项目保持了这一势头。近年来,美国也在核聚变研究方面加大了力度,这
11月29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包层屏蔽模块全球首发仪式在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重机举行,首批48件包层屏蔽模块以水陆联运方式发往法国,兑现国际承诺。ITER计划被称为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实施,位于法国卡达拉舍,将模拟太阳内部
据Euractiv网站报道,全球范围内,对核聚变这一承诺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视为能源生产的“圣杯”,有潜力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在欧洲,法国的ITER项目以及其他项目一直在获得大量的投资。然而,前欧洲中央银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Draghi)在其关于欧洲竞争力的最新报告中写
随着停止运行的按钮被按下,实验大厅的水池外罩缓缓打开,浸在碧蓝色高纯水中的4个中微子探测器出现在人们眼前。历经4年酝酿、4年建设、9年运行取数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12日完成科学使命、正式退役。大亚湾实验是我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两国科研人员
这是8月7日拍摄的中微子探测器模型。8月7日,位于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举行媒体开放活动。该实验站2007年开始动工,位于山体内部,包括长3000米的隧道和5个地下实验厅。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这是8月7日拍摄的中微子探测实验现场。8月7日,位于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大亚湾中微
大亚湾最近着实又火了一把!17年9度空缺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今年终于有主了,花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获奖消息传出后,有不少媒体小伙伴来找广核君,要来大亚湾一探究竟。这不,1月23日,CCTV记者来到大亚湾核电基地,就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展开了揭秘采访。借着CCTV记者采访的难得机会,小编有幸进入
11月9日,美国加州硅谷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大亚湾实验团队领导者之一的王贻芳接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11月9日,被称为全球科学界第一大奖的突破奖(BreakthroughPrize),在美国加州颁发了2016届总奖金为2200万美元的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新一届奖项
国内第一条放射性次级束流线10月6日,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时,这已经是诺奖第四次垂青它。事实上,这颗屡次荣获诺奖的小小粒子,与中国有着其很深渊源。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王淦昌着手研究中微子的探测问题,提出了测量中微子的
今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颁给了中微子震荡相关研究。这是啥?假设中微子这种基本粒子是一群普通青年,他们十一去远游,到了地方发现人只剩约1/3,人都消失啦,这就是中微子丢失之谜。后来人们发现普通青年没丢,但变成了文艺青年和2B青年,这叫中微子振荡。关于中微子,你可以从下面这篇文章开始了解。
2012年2月29号,我来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西蒙斯几何和物理中心,参加非常理论的超弦讨论会,而不意在3月7号听到来自欧洲的关于希格斯粒子实验的消息(其实是美国费米实验室的结果),在3月8号听到来自中国关于中微子实验的消息。来自中国的消息,第一次让中国人为本土的科学成绩所感动。中微子在过去
新闻背景3月8日下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中方发言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研究员向全世界宣布:大亚湾实验以5.2倍标准偏差的置信度(>99.9999%)测得中微子混合角13不为零,首次实验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这项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发现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即有1000多条海外网络报道和评论,掀起了一股中微子的热潮。那么,中微子是什么?这项发现为什么让科学家激动不已呢?“宇称不守恒”原来是中微子“捣鬼”1956年,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了宇称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是我国基础科学的一项重大项目,它将精确测量最后一个未知的中微子混合角θ13,为解释“宇宙中为什么物质多于反物质”铺平道路。大亚湾核电站与岭澳核电站是进行这一实验的最佳场所。这里有全球第二大的反应堆群,能够提供强的中微子流;其次是紧临高山,适合建立地下实验室以屏蔽宇宙射线对实验的干扰。在全世界的反应堆中,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极为少见。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已经开始取数,这标志着该项目已经进入建设的最后阶段。目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的土建工作已经全部完成,靠近大亚湾核电站的近厅已经于
2011年10月,前后历时8年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初步建成,开始了它寻找神秘中微子的科学探索。正是因为一群离核反应堆360米、在100米地下工作了8年的科学家的努力,一个让世界等待了8年的答案即将被揭开。“这个项目已经让世界等待了8年”对普通公众而言,只在《2012》这样的科幻电影里听说过充当“灾难制造者”的中微子。“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微子,太阳不会发光,不会有比氢更复杂的原子,因此也不会有地球、人类。”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工程副经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俊说,中微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