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从杀人利器到光明使者——核能

2015-10-21 10:08来源:中国核电信息网关键词:核电站昌江核电工程项目核能协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45年8月6日,“小男孩”搭载轰炸机“艾诺拉-盖伊”号,从提尼安岛起飞,前往日本的广岛。到达广岛上空约九千米的高度时,“小男孩”被投掷而下。

它成为人类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的原子弹。重达四吨多的“小男孩”,弹长3米,弹径0.7米,内装有64公斤的铀-235。它在广岛上空约550米处的地方起爆,虽然最终只有约一公斤的铀-235进行了核裂变反应,却使日本6.6万人直接死于此次核爆,另有6.9万人受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日本共投掷了两枚原子弹,除“小男孩”外,另外一枚的绰号为“胖子”。1945年8月9日,“博克之车”号轰炸机在长崎上空投下了“胖子”,这次造成约3.5万人死亡,6万人受伤。

“小男孩”和“胖子”,第一次让人类意识到核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对于核能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沿,并领先于美国。早在1938年,在柏林的凯泽威廉化学研究所,德国科学家就成功演示了铀-235的裂变反应。

期间,来自汉堡大学的化学教授保罗˙哈特克意识到核能拥有的巨大军事潜力,给当时的德国陆军部写了一封信,提到核物理可以制造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原子弹。这正是希特勒希望得到的武器。之后,德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希望制造出这种核武器,将核能的威力发挥到军事中。

但希特勒对于犹太人的迫害,让其失去了最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机会。由于德国纳粹开始大肆屠杀犹太人,德国众多科学家从德国逃出前往美国,包括爱因斯坦。

1939年8月,美英法等国以及从德国逃出的科学家们,在美国召开了一次会议,提出可以在爱因斯坦原子物理基础上,用铀裂变的方式制造原子弹。爱因斯坦上书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称德国正在研发原子弹,建议美国应抢在其之前研发成功。

“在过去的四个月里,通过约里奥在法国的工作,以及弗尔米和西拉德在美国进行的工作,使用大量的铀来建立核链式反应堆,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已成为可能。现在基本可以确定,这将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爱因斯坦在这封信中写道,“这种新的现象将引导炸弹的构造,并且这是有可能的——尽管还不是那么确定——威力十分巨大的炸弹将因此可能被制造出来。这样一颗单个的炸弹,用船运载并在港口爆炸,就可能会摧毁整个港口以及周围的环境。”

原标题:核能简史: 从杀人利器到光明使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站查看更多>昌江核电工程项目查看更多>核能协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