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配电智能用电评论正文

张国华:中国的智慧城市大有可为 可“路”该怎么走?

2015-12-16 14:46来源:人文经济学会作者:张国华关键词:智慧城市互联网+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把握好如何让物质的交通网络和虚拟的互联网络二网有机融合,让物质和信息在城市的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如何让符合城市发展的产业在空间上效率更高,让各种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组织、配置更高效更便捷。

企业面临着新挑战

智慧城市战略规划要处理的核心关系,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解决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行为边界,明确两方的角色和职能:哪些领域该让企业充分发挥作用?哪些领域是政府必须的责任?哪些领域应该双方合作?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做好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而这对政府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大挑战。

政府负担了极大的责任和挑战,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方位转型升级的挑战。现在主导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都是中国过去30年成长起来的大型IT企业,这些企业的实力和资源不容置疑,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发展涉及到理念、模式、技术的全方位的转型升级而转型过程中的首要挑战往往来自企业自身。

丰富的商业案例已经表明,上一轮竞赛的优势和资产会成为下一轮改革的障碍与负资产,正如当银行开放一个新的窗口,最先到达的往往是之前队伍中靠后的人。我们的企业在进行智慧城市发展探索中要时刻警醒自己。

商业模式转型的挑战。传统的智能城市项目,例如智能交通,企业主要为政府优化其内部职能服务,例如优化交通管理,监控违章,处理罚款等。而智慧城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政府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优化,而这也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是想契合的,是行业发展趋势所在。企业应明确这点,在为政府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时应改变传统商业模式,从城市问题出发,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出发。

技术主导思维转变的挑战。从两年前智慧城市的概念传入中国,IT硬件厂商就主导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时间大数据园区、云计算中心的建设遍地开花,但大部分的类似建设都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未针对任何具体的城市问题或发展方针,将技术落地作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目的。

但在事实上,技术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在互联网+时代发展智慧城市,切忌就大数据论大数据的IT工程导向思维。要从城市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从城市的问题出发,从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出发。这样,才能发展处真正的智慧城市,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产业才能更有竞争力,获得发展。

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运营商转变的挑战。智慧城市发展,光有信息技术和响应的基础设施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经验、有实力的运营商进行运营和维护。这正是智慧城市区别于以往城市建设升级的区别所在,也是关键的增值领域所在。

企业要把握机遇,从过去提供一次性的产品向提供长期服务转变,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实现可持续的长期的政府企业合作提供公共设施与服务的商业模式,发展出一批有实力,有经验的智慧城市运营商。

原标题:张国华:中国的智慧城市之路怎么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城市查看更多>互联网+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