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市场正文

外资风电企业“败退”中国:为何在中国“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2016-01-20 10:25来源:华夏能源网作者:杨洁春关键词:风电风电企业风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外资“败退”中国市场的主因到底是什么?

1、战略失误:错判中国风电市场发展速度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产品型号长期较为单一,拿全球排名第一的风电设备生厂商维斯塔斯来说,其主推的千瓦级别的机组初期很受欢迎,但中国本土制造商随后将国内市场带入到兆瓦级别以上,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1.5MW机组的装机,而2MW的装机在2006年也开始出现。就在国内厂商都在发展兆瓦级以上的大型机组时,维斯塔斯却固守小机组,最终在2012年,维斯塔斯的V60-850及V52-850两种千瓦级机组同时停产。

中国风能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外资制造商在兆瓦级机组中占6.01%,在多兆瓦级机组中的占比为零。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整机制造商纷纷推出低风速、高海拔等适合国内气候环境的细分产品,迅速满足了国内风电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而外资企业针对中国市场投放的特色机型普遍跟不上国内企业的步伐。

2、质优但价高的外资风机品牌在中国风电市场的竞争中抵不过国内本土品牌,价格劣势导致外资企业在中国风电市场逐渐边缘化。

华夏能源网记者通过梳理发现,风机整机价格在2008年时曾达到6500元/千瓦;2011、2012年是价格战最为激烈的两年,2011狂降到了3700/千瓦,2012年各家厂商的竞相压价甚至将价格拉低至3000元/千瓦,而维斯塔斯等外资巨头们却不愿加入国内的这场价格战中,继续坚持5000元/千瓦的售价,市场占有率直接被国内企业抢走,亚洲最大的风机制造商苏司兰更是在2012年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虽然外资风机制造商有着领先国内企业技术和研发的优势,但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制造商的产品质量水准也不断抬升,而单凭技术优势不足以称霸国内市场,技术优势弥补不了其价格上劣势,且国内业主更倾向于整体的“性价比”。

据了解,国内大多业主方在与制造商签订合同时除了有既定的质保期外,还要求制造商保障大部件全寿命周期,这等于是要求制造商承诺整机20年的运行维护。而在外资制造商看来,这无疑属于“霸王条款”,一般会拒绝签署这类合同,在国内市场的处境进一步陷入被动。

3、国内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助推了本土制造商的崛起,进一步导致外资的“水土不服”,间接加速外资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败退。

2003年起,我国开始推行风电特许权项目,当时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5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而到了2005年,发改委出台《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

这一政策也被认为迅速增强了本土风机厂商的制造能力,此后,金风、华锐等本土风机制造商开始冒尖。到了2007年,内、外资风机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开始出现“反转”,数据显示,当年内、外资企业的新增风电装机份额占比为55.9%和42.5%,到2014年则外资则降至令人惊讶的2%以下。

目前中国风能协会尚未公布2015的具体数据,但相信这些外资制造商的数据依然不会好看。

【相关阅读】数据见证发展丨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统计数据重磅发布

原标题:外资风电企业“败退”中国:为何在中国“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查看更多>风电企业查看更多>风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