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解读】《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2016-02-05 14:54来源:供用电杂志关键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电力体制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5智能化要求

近年来,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的大量接入,配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较为迅速,智能化规划也逐渐成为配电网规划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智能化要求”一节,《导则》主要围绕配电自动化、配电通信网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3项相对成熟的智能化技术,提出了相关技术要求。

遵循一、二次协调的规划理念,《导则》首先提出“应在配电网一次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考虑配电自动化、配电通信网等智能化的要求。”通过实现配电网一次规划与智能化规划的协调同步,可以有效提升规划的总体水平。此外,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应用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并网设备、分布式多能源互补及“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等技术,提高分布式电源及电动汽车等多元化负荷与配电网的协调能力,满足新能源及多元化负荷广泛接入的要求。

配电自动化方面,遵循差异化的建设原则,A+、A类供电区域宜采用集中式或智能分布式,具备快速的故障恢复能力,B、C类供电区域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集中式、就地型重合器式或故障指示器方式,D类供电区域可采用就地型重合器式或故障指示器方式,E类供电区域可采用故障指示器方式。此外,配电设备信息采集形式及终端类型也应根据可靠性需求、网架结构和设备状况合理选用。

配电通信网方面,由于配电自动化是配电通信网的主要支撑业务,因此通信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配电自动化的建设需求来确定。A+类供电区域宜采用光纤通信方式,A、B、C类供电区域应根据配电终端的配置方式确定采用光纤、无线或载波通信方式,D、E类供电区域宜采用无线或载波通信方式。此外,配电网应统筹通信资源,充分满足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及储能装置站点的通信需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方面,未来应逐步实现“全覆盖、全采集”,通过信息交互实现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统计到户,而智能电表应具备电能质量与停电监测所需信息的采集及上传功能。

4.6用户及电源接入要求

用户及电源接入方面,《导则》主要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并结合一般的技术经济条件,给出了用户供电电压等级与电源并网电压等级的参考表。对于具体的技术要求,《导则》直接引用了相关技术标准,例如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配置应符合国家标准GB/Z29328《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分布式电源接入应符合行业标准NB/T32015《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

4.7规划计算与技术经济分析要求

规划计算分析是保障配电网规划方案科学合理的重要手段。在配电网规划设计工作中,量化计算分析是电网参数配置、方案论证等的支撑,同时也是后续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基础。此外,随着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的大量接入,配电网运行方式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规划计算分析的重要性也会更为突出。

由于现行配电网技术标准缺乏对规划计算内容、深度方面的明确要求,各地在制定规划方案尤其是10kV及以下方案时,多为估算、定性分析,甚至不予计算,导致规划质量不高。此外,在开展计算的地区,各地之间还存在计算模型、方法、参数、工具上的不统一,导致计算结果横向可比性不强。

针对配电网规划计算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精益化管理的需要,《导则》首次明确了配电网规划计算分析的内容和深度要求,主要包括潮流、短路电流水平、供电安全水平、供电可靠性及无功规划的计算分析等。此外,还对计算模型和参数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有助于促进计算分析在配电网规划工作中的应用,提升配电网规划的质量和水平。

原标题:《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解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配电网查看更多>供电可靠性查看更多>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