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报道正文

欧洲已死!死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夕

2016-03-09 14:30来源: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关键词:工业4.0罗振宇工业配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于5倍。

19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 400 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 4000 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 6000 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 6500 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

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极,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这段时间尽管英法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对江河日下的命运。

到了冷战中后期,工业配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 3000 万种以上,美苏各 2 亿左右的人口被各种工业部门完全占满,很难再往更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了。但是美苏双方都绝不甘心维持这种两极世界的局面,都希望继续扩大工业力量,研制更多的新式武器,拉长产业链,继续提高自己的工业复杂程度,在技术上压倒对方,即把更多的工业人口纳入自己的冷战对抗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民用产业向国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占有这些工厂的产品,养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这相当于在不引进移民、不增加农业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国工业人口。

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德国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为美国贡献了冷战所需的工业劳动力,增加了美国一方的工业复杂度,促进了美国的高技术升级。

而苏联一方的人口只有自己的 2 亿多加上东欧几千万,要和美国控制下的全球体系竞争,只能延续二战前那种更适合于进行战备的科技产业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应用技术方面获得高效率,从而使自己的工业体系丧失了自我升级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口缺乏也使苏联不得不把有限的人口都集中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上,到苏联解体的时候,苏联总人口只有 2.8 亿,却有 7000 万产业工人,平均 4 个苏联人就有1个产业工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军事和重工业部门。这直接导致了苏联民用工业的长期萎缩,最终崩溃。

2

江河日下的帝国们

从上面的角度来看,欧洲最终走向一体化进程不是因为欧盟想,而是如果不统合欧洲这二十几个国家的工业人口和制造能力形成一个数亿人口规模的实体,欧洲根本撑不下去。

但按照目前欧盟的出生率和人口规模,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它的极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产业链条复杂程度的要求和产业工人数目的要求,都是欧盟承担不起的。

不信?看代表一个国家高端工业体系的战斗机。

目前能够达到第四代战斗机标准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美国。俄国那个由Su27拍扁而成的 T50 不算。欧洲呢,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承担得起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发,三代半的台风战机,是整个欧洲的力量加起来所能达到的顶峰了,第四代战斗机 F-35,只能是联合美国一起开发。但是即使是欧美联合上一堆傀儡国家例如日韩,整个开发过程都已疲态尽显。

F-35 的开发过程遇到一大堆问题,其中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是飞控软件的设计,现代飞机几乎就是一个飞行电脑,几乎一切功能都要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完成。

原标题:欧洲已死,死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工业4.0查看更多>罗振宇查看更多>工业配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