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甘肃加快火电及调峰电源建设:加快陇东大型坑口煤电群和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全文)

2016-03-16 18:1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火电项目能源十三五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2.社会救助。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逐步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范围,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路径,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就医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

13.小额信贷。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程,整合各类财政到户贴息政策,对贫困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按基准利率由政府全额贴息。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017年每个贫困县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推广贫困户小额贷款保险。

14.劳动力培训。加大就业技能、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创业和“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等培训力度,实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使每个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至少有1人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15.干部人才。实施干部挂职和能力素质锻造、金融科技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帮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贫困村党组织书记轮训等行动。2020年每个贫困县(市、区)有一支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和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16.驻村帮扶。以县(市、区)为主体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对口帮扶干部,确保所有贫困村都有工作队驻村帮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7.实绩考核。将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落实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保障和基本社会保障,作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主要内容。

第二节健全精准脱贫保障机制

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州)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扶贫投入,逐步提高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规模,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省级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重点用于特困片带和贫困村、贫困户。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推广扶贫小额贷款保险。融合“双联”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学生村官优先向贫困村配备,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常态化机制。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建立和运用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精准监测、精准统计,实现扶贫对象进、出、退精准管理。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综合评估考核。

第三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新举措

把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依据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人口、产业、城镇等布局,建立完善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流动迁移的综合性配套政策。有效调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实施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的新举措,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健康养老等富民产业。支持贫困户采取资产参股或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进光伏扶贫试点。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对接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深化拓展东西扶贫协作,推进友好城市合作开发,完善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国际减贫交流合作。

第四章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一节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硬化工程、建制村通畅工程和县乡道联网工程,加强贫困村村组道路和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加大城镇乡村同网、水源互备、工程联通、升级联网等工程实施力度,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和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和动力电全覆盖。加快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推进信息网络建设。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宽带信息网络基本覆盖;2020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贫困群众喝上方便、稳定、安全的饮用水,基本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抗震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统筹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集中安置与插花安置、就近搬迁等相结合,以集中连片特困片区为重点,优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支持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应搬尽搬。依托县城、乡镇、旅游区、产业园区等有就业创业机会的区域和国有农场林场及棚户区改造等实施集中安置,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大型集中移民安置工程,推进白银中部生态移民示范区等建设。加大对贫困县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倾斜力度,加强国土综合治理,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等工程。开展贫困地区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

第二节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以贫困人口增收为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业、设施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开展光伏扶贫,发展光伏农业。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模式,使贫困群众分享农产品加工经营收益,实施特色餐饮连锁经营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惠民工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有效结合,全面开展电商扶贫。加快贫困村乡村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就业,鼓励创业促就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有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鼓励贫困人口通过搬迁、务工、就业、创业等在城镇落户。

第三节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优化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贫困村延伸,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工程,着力改善贫困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快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建立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机制。把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等结合起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加大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力度。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提高一、二类农村低保人员保障标准,实现低保、扶贫两线合一。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应保尽保。加快贫困县养老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和社区(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70%,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贫困地区标准化村卫生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2020年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改薄”任务,贫困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毕业生接受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40%,乡镇卫生院配备所需的全科和专科医生。

第三篇突出创新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存量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增量高端发展,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五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力。

第一节加快供需结构调整

用好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政策,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鼓励市场主体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增加服务环节,引导企业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发展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措施,打好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房地产库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四大歼灭战。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化解过剩产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健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完善物流体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用电价格和运输成本。进一步盘活要素,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供给侧改革政策支撑体系,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推进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制度建设,壮大消费群体,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形成有利于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围绕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需求侧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有效投资,双向改革、双向发力、协同拉动。

第二节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潜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潜力、市场转化科技成果潜力,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培育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工程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大力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创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有特色有创新能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协同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从试验研究、中试到生产无缝对接的创新链条,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成果转化侧贯通起来,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催生一批新兴企业和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和科技发展良性循环。到2020年,创建10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深化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制和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围绕科研组织、科技投入、成果转化、评估评价、治理机制、产权制度等改革,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力量,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合理流动和共享,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方式,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瞄准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建设。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和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政府资助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实行重大成果产出评价、科技机构效率评价、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工程化、产业化。

第三节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以形成全省新的增长动力为主攻方向,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为支撑,以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导向,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推动创新突破。依托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相关政策和创新资源,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三大计划”,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生态建设、兰白一体化和产城一体化等“五大工程”,探索市场与政府作用机制、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人才激励机制、开放合作模式、科教体制机制、评估评价制度、财税制度、科技服务机构、企业发展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创新改革。发挥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加快“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区域科技创新联合模式,建立产业对接体系,推动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创新联盟建设,建成西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

专栏3: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布局

1.兰州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炼化和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水性科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电制造、化学材料等产业,引进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团队和企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推进科研院所集群研发中心建设,打造兰白试验区的企业孵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超大型现代物流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2.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节能环保装备、现代商贸物流、科技服务业等产业,加快建设航天科技、生物工程与食品、先进制造、新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研发中心,打造集产业转型、科技升级、研发培育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3.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物流配送、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国家战略能源资源储备及转运中心和现代物流、循环经济示范、军民产业结合示范基地,发展成为兰白试验区重要的产业创新支撑区。

4.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科技创新推动有色、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进生物医药、碳纤维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等专业园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兰白试验区重要的产业创新增长极。

第四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我省实施方案,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园、科技创新园建设和农村创业富民、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等陇原“双创”五大专项行动,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优环境、好氛围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增加创新资源供给,支持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和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发展创客基地,为中小企业、大学生等群体创业提供良好空间。完善创业培育服务,建设双创数字平台,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协同的开放式服务载体,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到2020年,创建1—2个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2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10个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建设10个国家级农民工返乡人员创业试点县(区)。

专栏4:陇原“双创”5大专项行动1.创业创新平台搭建行动。依托35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和大型优势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孵化服务、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和就业服务支撑平台,支持酒泉、白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张掖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建设。到2020年建设100个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50个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的孵化服务设施、200个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2.创业创新示范园建设提速行动。依托骨干企业和优势行业,建设微电子、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粉末冶金材料、风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军工电子、水性材料、蓝宝石晶体、北斗卫星应用、绿色清真产业等20个省级创业创新示范园。

3.科技创新园提质扩容行动。提升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水平,新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等8个大学科技园,鼓励科研院所创建科技创新园。力争到2020年建成50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形成300个众创空间,每个市州建成1个大学生创业园。

4.农村创业富民行动。以县(区、市)为单元建设辐射乡、村的农村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支持农村电商创业平台发展,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实施返乡人员、农村青年、乡土能人和农村妇女创业计划。力争到2020年建成1000个以上乡镇就业公共服务中心,80个县级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8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5.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行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全省就业信息平台、社保信息平台和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推广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建设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完善社会、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省农村的农业信息监测和发布公共网络平台。

第五节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围绕服务优势产业和转型发展,突出“高端、紧缺、实用”导向,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以科技领军、企业家、金融、高技能、应用型等人才为重点,实施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精准扶贫人才等重大支撑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专业为需求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自由流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育得好、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社会环境,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和一线岗位流动的政策体系。树立“大人才”观念,强化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推动形成万众创新创业、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专栏5:人才支撑行动计划1.领军人才遴选计划。完善领军人才选拔标准,合理确定领军人才选拔中的职称、论文、奖项等因素,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权重,每年从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基层一线,选拔100名左右优秀拔尖人才进入领军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2.高层次人才引领工程。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支持兰州新区和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引进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引进人才持有的经济社会效益潜力较大、具备转化条件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项目资金扶持。

3.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养行动。在全省范围内选拔一批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和团队,加大省级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实施项目扶持、实践锻炼、教育培训、跟踪培养等行动计划,不断提升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4.精准扶贫人才支持计划。围绕“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每两年从国家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引进100名金融和科技人才开展智力帮扶;每两年从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省直涉农机构,选派一批科技人才到贫困县挂任科技副县长;每年从省属医疗机构选派专家组成医疗队,对我省藏区州县两级医院进行帮扶支援活动;每年从贫困县基层企事业单位遴选100名青年技术人才,到中央驻甘和省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进修深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查看更多>火电项目查看更多>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