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甘肃加快火电及调峰电源建设:加快陇东大型坑口煤电群和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全文)

2016-03-16 18:1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火电项目能源十三五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十六章推动“健康甘肃”建设

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节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促进卫生机构资源共享,鼓励发展区域性医院管理集团,健全远程会诊、数据共享等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推动医生资源流动。推进医疗领域有序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建立药品价格合理形成机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理顺医药价格,增加特殊药物免费供给。提高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保护和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第二节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建立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公共医疗服务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提高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全民健康电子档案。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和健康扶贫工程,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儿童医院、县级精神专科医院、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站等薄弱环节建设,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高原病、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重视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020年全省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1人。

第三节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打造“健康甘肃”为目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理念,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实施农村居民、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程,加强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等重点领域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改善贫困地区妇女儿童营养状况。加大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重点地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投入。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继续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体育健身圈”等工程,加快社区、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支持各地结合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打造兰州国际马拉松、嘉峪关酒泉航空滑翔等精品赛事,提升“丝绸之路”中国汽车越野拉力赛、祁连山户外越野挑战赛、中华龙舟赛永靖站等体育品牌赛事知名度。

第二十七章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努力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以发展促就业、创业促就业、转变择业观念促就业、综合施策促就业,努力扩大就业规模。

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实施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工程,通过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渠道帮助困难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依托“双创”行动,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的就业和安置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同城同酬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输转市场化、回乡创业服务、输转评估等体系,实施新时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引导和扶持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终身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强劳动执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第二节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拓展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市场对要素贡献的评价与分配机制、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工资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不断优化收入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社会政策托底功能,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和供应、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社保资金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责任,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落实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合理确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鼓励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以职工和居民收入为基础合理确定基本养老金水平,建立综合考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

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理顺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管理体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加强医疗保险与低保、大病救助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控费作用。逐步推行家庭病床服务,扩大家庭病床服务病种范围,探索建立在门诊统筹、住院医疗费用结算之外的居家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20年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建立健全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加强工伤康复服务设施建设,使工伤伤残职工享有基本的职业康复服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预警机制,落实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政策,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健全失业保险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地市级统筹,完善省级调剂金制度,积极推进省级统筹。

加强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建设和发展慈善事业。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建立科学规范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加强优抚安置工作,继续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切实保障低保边缘群体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工程,保障残疾人基本需求,建立完善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

第十一篇健全民主法治,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公共安全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十八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强化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建议案、调研视察报告和提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第二节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实行重大事项公示、听证等制度。完善权力公开机制,明确权力的幅度和依据,明确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载体和时间,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发挥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人士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引导机制、纠错机制、反馈机制。

第三节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战略,建设法治社会。健全立法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制定完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领域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民生保障、社会安全等领域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强化对行政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建立健全执法权力监督制度。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司法公信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第二十九章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治理体制,创新治理方式,协调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精细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政社分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开展对话协商、规劝疏导,化解利益冲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有序承接和履行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会治理和提供社会服务。强化基层自治作用,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完善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调动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能,深化村务民主管理,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加强村务决策、村务公开、建设项目等监督。

第二节健全利益表达协调和保护机制

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健全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完善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听证会、协商谈判、公民投票等制度,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及新闻媒体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改革信访工作机制,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机制,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统筹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群众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加强与群众的协商,确保各项工作顺乎民意。依法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群众利益得到公平对待和有效维护。完善多元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开展社会关爱行动,推进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落实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政策措施,加大困难群体救助救济力度,减少和防止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第三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推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建设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发布查询平台。推动重大项目审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和矿产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鼓励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利用信用产品和服务防范信用风险,创建信用示范行业和城市。强化信用监管,健全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2020年信用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第三十章推动安全发展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创造生产安全、生活安稳、社会安定的公共安全环境。

第一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以维护公共安全、建设“平安甘肃”为目标,织密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和视频技术、信息网络防控网。加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度,扩大视频监控覆盖面。加快推进警务综合平台和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大力加强基层公安、综治等防控力量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注重源头预防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建立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调处化解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实施分级管理,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风险管理,防范与减少各种风险源产生。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应急平台、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城市道路、学校、医院、文体设施等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组织救援、现场施救、调查处理等应急工作,提升预防、处置、事后恢复能力和水平。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第二节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构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加快对食品药品标准进行整合、清理、修订,促进食品药品各类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标准认证机构许可制度,及时准确发布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发挥多元主体作用,落实各方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第三节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责任制和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安全隐患治理,重点做好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物流寄递、消防、输油(气)管道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重要领域、重点场所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风险设备监控,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以兰州石化搬迁改造为重点,实施危险化学品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加强职业卫生监督,严防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全面推进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发园区安全监管队伍、机构以及基础设施、装备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强化科技兴安和物联网推广应用,推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加大综合监管力度,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第十二篇强化规划实施,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政策配套和统筹协调,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第三十一章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和信息发布制度。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锻造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深化改革、依法施政,夯实堡垒、动员群众的过硬能力。加强各级党校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双联”行动和先锋引领行动,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把握本质、主流和趋势,把握社会心理,把握时、度、效,深度分析,主动发声,澄清是非,更有针对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传播正能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巩固反腐败成果,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激发全省各族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同港澳台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全省各族人民大团结。

第三十二章强化政策配套和协同拉动

完善政策配套。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积极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努力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加强政府公共预算安排、国土空间开发、资源合理配置等领域的综合协调,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加强财税政策引导,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支出结构,制定三年滚动财政收支规划,落实税收政策,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发挥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在脱贫攻坚、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强化协同拉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促进增长动力新转换。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积极拓展多层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新业态,以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和方向为重点,促进旅游消费、壮大养老健康消费、稳住住房和汽车等大宗消费、扩大信息消费、综合施策增加中高端消费,完善和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合理引导消费行为,释放消费潜力,增加即期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坚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与促进转型发展相结合,突出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更多投向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积极对接国家投资政策和区域扶持政策,扩大有利于结构升级、增强后劲、弥补短板的投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好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增强投资活力和动力。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坚持把扩大开放与拓展需求市场结合起来,推动出口由货物贸易向投资贸易、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拓展,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带动技术、研发、劳务、服务等领域的互利合作,提高市场份额,扩大市场供给。

第三十三章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等为支撑,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积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探索“多规合一”,引导人口、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合理布局,强化空间管控,完善管控措施,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

做好衔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导向、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做好专项规划、市县规划等全省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以及有关规划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在总体要求、空间配置、时序安排等方面协调一致,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落实责任机制,各部门、各地区要按照职责分工,将本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及时将进展情况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报告。强化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将约束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积极探索与各领域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方法,做好国情国力调查和经济运行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监测,在本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分别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加大规划宣传力度,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确定工程项目、安排建设资金,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查看更多>火电项目查看更多>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