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甘肃加快火电及调峰电源建设:加快陇东大型坑口煤电群和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全文)

2016-03-16 18:1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火电项目能源十三五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五章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第一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行为规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人知人晓工程”、“人信人守工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深化“德润陇原”道德实践活动,拓展“做文明有礼的甘肃人”等主题活动,加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金种子”工程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加大网络文明传播工作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普及科学知识,推进“书香陇原”全民阅读活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甘肃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出版和传播活动,以“十个一”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为重点,抓好敦煌画派、纪录片大省、戏剧大省、文学八骏、西部类型影视、“西风烈”绚丽甘肃原创歌曲征集评选等文艺品牌建设。围绕“五个一”工程,发挥“敦煌文艺奖”等文艺评奖示范引导作用,强化组织引导,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合作,提升文艺原创能力和水平,扩大甘肃文化艺术影响力。

第二节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突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定位,发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始祖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保护传承优秀文化。依托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发展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节庆会展、文化演艺等文化业态,打造黄河文化体验之都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名城。加快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建设,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依托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国家级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区以及红色旅游文化基地,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活态展示工程,打造寻根祭祖、生态养生、民俗民风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推进莫高窟、大地湾、大堡子山等重大遗产遗址保护工程,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省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积极申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推动甘肃历史文化的活化宣传和价值挖掘,推进“历史再现”工程,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博物馆网络体系。加强甘肃历史文化资源整理出版,实施好文溯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红色文化影像印记等工程。

第十六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支持和保障文化事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一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快社区和村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乡村舞台、文化集市、文化资源普查、文艺精品创作、西部影视剧、文化惠民、文化走出去、文化精品翻译等工程。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政府购买和依托社会力量管理运行公共文化设施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参与式管理。完成省科技馆、省体育馆建设和省图书馆扩建,积极推进省文化馆、省美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省党史馆、省档案馆和地方志馆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实施省市县国有文艺院团“一院一场”建设。抓好金昌、张掖、白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支持甘肃文化传媒学院建设。2020年“三馆一站”(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到100%,省以下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标准化。

专栏15: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和村农民体育健身等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加快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城市社区“文化娱乐圈”工程。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2020年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博物馆基本覆盖全省。

2.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2020年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推进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出版发行,实施甘南广播电视台藏语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项目和酒泉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工程。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敦煌画派、纪录片大省、戏剧大省、西部影视、文学八骏、原创精品工程,推进“文化进村入户暖心工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2020年省、市、县、乡、村(社区、街道)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第二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文化资源优势转换,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制造业、科技、信息、旅游、体育、会展等融合发展,壮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等产业,发展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培育发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出版印刷、文娱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动漫产业,实施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打造新型媒体。以文化集市建设为抓手,支持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大力开发体育文化衍生产品,培育竞赛市场。丰富传统节庆和民族民俗活动内容,探索重大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文化走出步伐,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到2020年,发展10家工业创意设计示范园区,建设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第三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骨干作用。推动省广电总台、甘肃日报社、读者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等国有文化单位深化内部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促进联合重组和上市融资,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探索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理事会管理模式。探索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培养城乡互动互助文化。

第七篇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我省实施方案,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平台,以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抓手,突出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防灾减灾型社会。

第十七章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

实施分区域综合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加快重大生态规划实施

坚持科学规划,实施河西内陆河、中部沿黄、甘南高原、南部秦巴山、陇东陇中黄土高原等五大片区分区域综合治理,建立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实现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实施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冰川、湿地、森林、草原等抢救性保护,加大长江上游以及渭河源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提高水源涵养、防灾减灾等能力。推进黄土高原及甘南沙化草原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加大黄河甘肃段、黑河、党河、洮河、大夏河、泾渭河、湟水河、葫芦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和梯田建设。

第二节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施兰州北部百万亩防护林工程,推进河西走廊阻沙固沙林带工程建设和发展沙产业。加强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采取生态补水、河湖水系连通等综合管理措施,开展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继续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第三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大尾矿库整治力度,推进尾矿渣无害化回收利用,开展交通污染源防治。加强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防治,实现达标排放。加大土壤污染治理,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重点防控区域重金属治理,加快工业企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严格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加强核设施运行监管。积极推进兰州市和平凉工业园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环境监测、预警、监察、应急等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严格环保执法,落实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环保督查巡视,维护环境安全。

第四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实施《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提高区域和城乡基层应对气候灾害能力。着力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风险管理信息化、应急救助指挥系统、救灾物资储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场所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重点灾害多发地区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决策能力和应对水平。全面实施《甘肃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2014—2018)》,切实做好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力争“十三五”末基本消除威胁城镇的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健全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防灾减灾救助制度,完善保险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八章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巩固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一节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落实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完善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体系,巩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支持清洁生产,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煤炭、矿产、工业废渣、余热余压余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实施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推广工程和秸秆、尾菜、废旧农膜等种养殖废弃物再利用工程。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试点城市等建设。争取国家在甘肃布局民用航空器、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加快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示范市县和示范企业(园区)创建工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查看更多>火电项目查看更多>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