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甘肃加快火电及调峰电源建设:加快陇东大型坑口煤电群和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全文)

2016-03-16 18:1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火电项目能源十三五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深入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着力提升企业技术标准等水平,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施质量品牌创建行动,建立完善推动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制度措施,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品牌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地方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业发展,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提升计量服务和保障能力。

第四节推动产业集聚和军民融合发展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向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工业集中区集聚,改造提升县区工业集中区,支持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市州产业园。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产业承接转移能力的机遇,加快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平台作用,积极承接能源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高技术、加工贸易等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配套、孵化、培育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审批制度、财税金融、土地利用、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等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

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军地双向流动、渗透兼容,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军地共建共享共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军用设施向民用开放和基础领域军民合建共用。支持军工企业跨行业合作,加快“军转民”、“民参军”项目建设,推动建立军民两用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等,建设科技、交通、气象等军地信息共享平台。支持兰州、天水、白银等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第七章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第一节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居民家庭服务、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转变,积极培育传统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整合、充实、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健全服务网络,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发展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老字号企业创新服务和商业模式,支持跨业发展和集团化网络化经营。加快城镇生活性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在有条件的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实施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合理规划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布局,积极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快件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推动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转变经营模式,加快升级改造。创新住宿餐饮行业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积极发展绿色饭店、特色餐饮、预订平台、中央厨房、餐饮配送等服务业态和配套设施,突出我省餐饮服务业地域、民族等特色优势,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质量服务标准,促进传统住宿餐饮业升级。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现代服务业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引导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养老及保健养生等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现代物流业。优化现代物流建设布局,推进以兰白为核心的大兰州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提升酒嘉、金武、天水、平庆区域性物流枢纽地位,建设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重要物流节点,构建“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现代物流发展格局。继续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物流集散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依托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实施城市共同配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电商与快递物流、国际物流、中药材现代物流、物流信息化、应急物流等重点物流工程,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培育发展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国际配送等跨国物流,支持物流业转型升级,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现代物流战略联盟,建设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大枢纽。

金融服务业。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市场托管、交易、清算系统,丰富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构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中介服务等现代金融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县域分支机构,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现代银行制度建设,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有序发展村镇银行、合作金融、产业资金互助等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设立民营银行、地方法人保险机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金融租赁公司,继续引进国内外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

信息服务业。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积极开拓增值电信、互联网内容产业、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系统集成供应商、网络增值运营商、解决方案服务商。推动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发展,加快网络零售平台建设。支持电信、广电运营单位和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发展地理信息服务。

商务服务业。加强专业化、开放型设计中心建设,提升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能力。积极发展会展和节会经济,强化展馆设施建设,完善场馆功能,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培育多种会展业主体和品牌展会,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许可、信用评估等专业服务,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推进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发挥我省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中医文化、保健养生深度融合,推进以中藏医药为特色的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发展。以国家养老健康试点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养老床位和健康服务产业行动计划,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养老基地,加快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和天水麦积、张掖甘州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及临夏市国家级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服务示范区、庆阳市省级养老示范基地等建设,支持兰州安宁仁寿山、临夏永靖黄河三峡太极岛等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建设。统筹居家和机构养老、城市和农村养老,推进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旅游等融合发展,加强养老护理人员、专业服务人员培训。每年建成1000个以上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省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5张。

第三节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资源,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兰州黄河风情线、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金色大道—马踏飞燕等20个大景区建设,在市(州)布局建成30个精品景区,在县(市、区)布局建成50个特色景区。突出河西丝绸之路、陇东南祭祖圣地及养生保健、陇中黄河风情民族特色旅游三大品牌,打造华夏寻根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线路,建设华夏祖脉旅游圈等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提升兰州、酒泉、天水、张掖、武威、平凉、嘉峪关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保护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推动临夏国家级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等发展,壮大伏羲文化旅游产业,支持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加快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等集散中心布局建设,推进智慧型旅游城市、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创建。实施旅游发展环境优化、旅游发展空间拓展、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建设、旅游扶贫和品牌提升等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培育发展自驾、低空、户外、徒步、冰雪、运动体验等新型旅游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周边省区和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的跨区域旅游合作,加快以大景区为重点的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敦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优化旅游环境,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强省。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第八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按照稳粮增收、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第一节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产供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盯市场需求,倒逼生产加工,加快农产品基础建设,强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推动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设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增产增效、农业产业化提升、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等重大工程。推进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落实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保障粮食安全。

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突出国家级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农垦国有农场、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培育提升10个以上大型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建设1000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扶持100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2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查看更多>火电项目查看更多>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